思想是一种看不见的智慧。智慧又是什么?这个双休日读官场小说《高手过招》,感觉智慧不是来势汹汹,不是大兵压境,更不是自命不凡的示威、我行我素的挑衅,或许就只是化干戈为玉帛的一句话,用四两拨千斤的一股巧劲,乐于度人度己的一种胸怀,于无声中力挽狂澜的一种能力。
对牛弹琴不见得不是智慧,大智若愚不见得就是彻底的智慧。表达智慧,是一种智慧;读懂别人的智慧,才更是一种智慧。
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呻吟响彻古今,一己的呻吟成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福音。他就是吕坤。
去年,有人建议记者写写吕坤,原因是许多思想界人士称吕坤为“草根圣人”,他的《呻吟语》在台湾和大陆两地多次再版,甚至让许多年轻人爱不释手。于是开始读《呻吟语》。但直到今天才敢动笔。
孔子是中国圣人,他思想的视角在庙堂,在君,国贵和,君贵仁,江山才能稳固。吕坤是“草根圣人”,他思想的视角在草野,在民,民安泰,根基牢,社稷才能久安。
吕坤自解其《呻吟语》:“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如同鲁迅著《狂人日记》,“狂人”非狂人,“呻吟”也非呻吟。鲁迅的“狂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世呐喊,吕坤的“呻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的热风语丝。
吕坤的呻吟,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与孔子的《论语》一样,更是一个国家亘古的福音。
【阅读提示】
选一个切点走近吕坤
周作人曾经选择吕坤的《演小儿语》,向世人推介这位著名的大明王朝的思想家。
《演小儿语》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四十六首儿歌。周作人说:“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就是有了一点编纂的著述,也以教训为主,很少艺术的价值。吕新吾的这一卷《演小儿语》,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童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于现在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所以特地把他介绍一下。”
书里收录的儿歌,如:《鹦哥乐》、《檐前挂》、《为甚过潼关》、《终日不说话》。如:讨小狗,要好的。我家狗大却生痴,不咬贼,只咬鸡。如:孩儿哭,哭恁痛。那个打你,我与对命,打我我不嗔,你打我儿我怎禁。如:老王卖瓜,腊腊巴巴。不怕担子重,只要脊梁硬。不唱,只轻声品读,不知已唤醒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吕坤的《演小儿语》原书一册,总称《小儿语》;内计吕得胜(近溪渔隐)的《小儿语》一卷,《女小儿语》一卷,吕坤(抱独居士)的《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前面的五卷书,都是自作的格言,仿佛《三字经》的一部分,也有以谚语为本而改作的。末一卷性质有点不同。小引里说:系采取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的童谣加以修改,为训蒙之用者。
书前面有嘉靖戊午(1558)吕得胜的序,末有万历癸巳(1593)吕坤的书跋,说明他们对于歌谣的意见。序里说: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不知作者所自,如梁宋间《盘脚盘》、《东屋点灯西屋明》之类。学焉而于重子无补,余每笑之。夫蒙以养正,有知识时便是养正时也。是俚语者固无害,胡为乎习哉?书跋里说:小儿皆有语,语皆成章,然无谓。先君谓无谓也,更之;又谓所更之未备也,命余续之;既成刻矣,余又借小儿原语而演之。语云,教之婴孩。
周作人表示:“在我们看来,把好好的歌谣改成箴言,觉得很可惜,但是怪不得三百年以前的古人,而且亏得这本小书,使我们能够知道在明朝有怎样的儿歌,可以去留心搜集类似的例,我们实在还应感谢的。”
《演小儿语》被周作人高度评价为“庶几乎婴孩一正传”。 后来,周作人把那四十六首《演小儿语》转录在北大《歌谣周刊》上面,旨在希望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各处的人见了书中的歌,记起本地类似的各种歌谣,随时录寄。并寄语:“要拣取文词圆润自然的,不要用那头巾气太重的便好。”
吕坤的《演小儿语》,唯恐“为诸生家言则患其不文,为儿曹家言则患其不俗”,是为“理义身心之学”,旨在“如其鄙俚,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
志向中有国家,这是大丈夫胸襟宽广,因为国家是主权是民主是安身立命之所;关爱里有儿童,这是智者目光远大,因为孩子是基础是希望是承载未来的奠基。
周作人以《演小儿语》推介吕坤,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汉奸文人”温情和博大的一面。吕坤作《演小儿语》收录儿歌,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平易和平民的一面。
周作人大张旗鼓地评点《演小儿语》,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看不起儿童歌谣。当今的文化和艺术市场,儿童歌谣、儿童书籍、儿童影视等儿童艺术,依然不为人乐道和开发。这的确应该引发今人深思。
从大音希声说《呻吟语》之呻吟
吕坤(1536—1618),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土,商丘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作品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夜气铭》、《招良心诗》、《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
吕坤与沈鲤、郭正域一起,被誉为大明万历年间的天下“三大贤”。其性情刚正不阿,其为政清廉爱民,其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吕坤全集》被视作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经典。
因屡次上疏痛陈天下安危,反对当朝“以压卵之威,行竭泽之计”,力倡宽政待民,畅通言路。但朝廷人心懈弛,奸邪窥伺,吕坤所奏之事每不得报,遂称疾乞休。
如果一个政客归隐,可能是去享受财富与安宁,吕坤不同,他并不是真正的归隐,这个刚介峭直、端方守理的人无法消泯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前途的本性,于是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洞见用文字表达出来。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成书的一部鸿篇巨制。吕坤自己解释说:“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
这就是说,吕坤不是无病呻吟闲得无聊写着玩儿的,他是在展示一个思想者的敏感心灵,是在尽一个政治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而这样的事情,政客是不屑于去做的。吕坤做了,他不是一个政客,他是一位官员,一位拥有民本思想的官员。
吕坤在《呻吟语》自序中述其刊刻本书的原因,说他的友人见到此书力劝他公布于世:“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这才有《呻吟语》流传后世。
《呻吟语》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
《呻吟语》是吕坤对宇宙、人性、命运、时事、制道、物理、人情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闪烁着智慧之光,字字深沉,句句厚重,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意思为:人的德性以自我收敛而又沉着冷静为第一,在收敛而沉着冷静中,又首推精明能干、平易近人为关键。一般来说,收敛而又沉着冷静的人不喜欢含糊,害怕深险。轻浮浅薄的人,即便表面上豁达开明,也仍然算不上是具备高尚道德的人。
“真机、真味要含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所以圣人无言。一犯口颊,穷年说不尽,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意思为:人生的真机、真味只有默默细致地去体会才能得到,千万不要随意点破。其中的奥妙无穷无尽,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圣人常常保持沉默,从不夸夸其谈。若是犯了口舌,长年累月也说不尽,即便说出来,也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法得到其中的要领,也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意思为:人天生的善良本性,是不能让它亏损欠缺的。所以,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就要努力探究真理,尽量发挥人的善良的本性,要通达天道出神入化,尽量做到广大圆满,做到最高明。人的情感和欲望不能过分地放纵,因此要经常克制,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少。要在言语上十分谨慎,要三思而后行,要约束自己,要清心寡欲,要节制饮食、减少不良的嗜好。
吕坤对人生的反思,对宇宙的探索,对朝政的诘问,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对心灵的修炼,对大道的感悟,都深有心得,独具魅力。这样的洞察,这样的明辨,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思想,如何会是一个病者的呻吟?分明是“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
作为庄子的同乡和后人,吕坤的智慧中折射着老庄思想的光芒。《老子》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呻吟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智者“情感热烈深沉,却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却不邀宠于形”的思想魅力。(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原标题:策划/张浩哲 文字/晚报记者 班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