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也正是收获的时节,不绝如缕的连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好几天。由于工作原因,我怀着对仰韶文化的崇敬之情,驱车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渑池仰韶村遗址。
下车以后,内心的好奇与激动瞬间便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释放。于是,我不断地四处张望,想把这里的一切都装入脑海。迎接我们的导游是位20岁的小姑娘,她用风趣的话语为我们介绍仰韶村遗址的沧桑历史。该遗址位于仰韶村南边的二层、三层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米,西北到东南宽300米,总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沉积层堆积厚度2米至4米。仰韶文化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于1921年共同发现的。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仰韶文化便因此而得名,也称彩陶文化。
行走在泥泞的“安特生小道”上,脚步只能艰难地一点点向前挪动。导游告诉我们,当年安特生就是从这里走过去,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听此言,我激动的心情顿时升华到了极点,原本沉重的脚步一下子轻快了许多。一路走来,小路两边的断崖上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灰坑,其密集程度不禁让人惊叹。它们中有的呈灰褐色,有的呈深灰色,有的呈深黑色,灰坑内都夹杂着陶片、石器等遗物。沿途地面上也残存着大量的红陶片和彩陶片,充满了浓郁的沧桑感,似乎是在向人们炫耀着它曾经的辉煌与灿烂。该遗址被发现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代表仰韶文化特色的陶器、石器和骨器,集中体现了仰韶先民的智慧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回到村里,我们又参观了气势恢宏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始建于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总投资4950万元,占地43亩,是全国展示仰韶文化最大的一个专题博物馆。主体建筑的设计遵从“师法自然”原则,通过抽象的几何造型、斜面、斜线元素的运用,同时加入了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彩陶元素,将远古文明的庄严与厚重和周围川原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尘封了数千年的仰韶文化重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成为我国史前文化研究、考察和旅游圣地。跟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主题展区内,参观了历次发掘的主要成果。面对着一件件造型精美的器物及一幅幅饱含着历史沧桑的照片,我在惊叹先民的智慧之余,也为身居三门峡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所从事的文物工作而感到自豪。
近年来,仰韶村迎接了一批又一批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文物考古界、历史界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前来考察调研和发掘研究,出版的有关成果和研究论文也灿若星汉。昔日里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为历史的标志而闻名中外。如今的仰韶村,更是懂得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在古文化遗址上做尽了文章,也收获了丰硕的回报。我崇敬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和文明,更为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仰韶村人弘扬和传承仰韶文化,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新的现代文明而折服!
离开仰韶村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绵绵细雨依然淅淅沥沥。车窗外那谜一样的仰韶村、华灯初上的渑池县城,连同眼前一片片的远山、近树都随着滚滚的车轮渐渐远去,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茫茫烟雨之中……作者: ◆ 姜涛【原标题:烟雨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