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人民之服饰,从明、清,民国至今,近500年内,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化很大。其总的趋势有三:其一,由封建的等级制度,转向平等的统一。其二,款式上由长袍,阔柚,古老、华丽,转变为合体、新颖、美观、大方。其三,由手工的精工刺绣或粗制滥造,转化为机器缝纫,省时,省工、适用耐穿。
礼服
明清时代,官民之间在衣着上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绝不允许乱穿滥用。官服尚有文武之分,均按品缀大小而定。
明制官服等级的分别在于纱帽、蟒袍和玉带。而清制的分别则在于顶带、花领、补服。民间科举考中的“举人”、“秀才”和捐职的“监生”。“从九”,他们的帽子上也都装有按规定样式的“顶子”(对那些不学无术,掏钱买“顶子”而耀武扬威者,群众则讽之为“鸡屎厥”),脚上穿的,七品以上官员为粉(白色)底靴,士人多为“抓地虎”靴子。
在平民百姓之间虽然穷与富差别很大(富则绫罗绸缎、穷则布衣),但如遇婚丧大事事,亲友往来都必须礼服,俗称“长袍短褂”,显得文质彬彬。
清朝时辫,男子的礼服冬季为黑色或深篮色大襟长袍,外套对襟短棉褂,头戴“秋叶帽”,脚穿黑布鞋,白布袜;夏季则穿蓝色或灰色长衫。女子冬季上身内着紧身小袄,外套身长袖宽的衫子;下身内穿棉裤,外束绣花裙子,后扎“腿带”,脚穿木底绣花鞋,头戴各种金银“首饰”,并有耳环、项圈、压铃,手镯,戒指等饰物;夏天除以单易棉外,其装束不变;至于衣着的颜色,绣花的艳素则随着年龄变换。
民国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服装大有改革,政府职员,冬夏皆着“中山装”的制服,冬季外套西装大衣(当时俗叫大氅)。平民百姓男的冬穿长袍,夏穿长衫,头带毛毡“礼帽”:女的则穿”旗袍”和“绣花鞋”,仍戴首饰,老年妇女戴“头箍”。孩子们的衣着,冬夏皆为花花绿绿,其帽子特别讲究,夏季戴“呼吸塌”,春秋戴“圈圈帽”,初冬戴“护颅帽”,严冬则戴“脑包帽”。各种帽子都用绸缎做成,上缀各种美丽的花卉图案,并装有银质的“老虎头”、“帽爷爷”,“银铃铛”等饰物,颈上戴有项圈,上系银牌、银锁,银线、银荷包、银倒驴及玛瑙片等一串饰物,冬夏带小手镯,镯上佩银铃,脚上穿的小花鞋也非常精致,计有“兔娃鞋”、“猫娃鞋”,“虎头鞋”等。其它尚有“花妈兜”、“花护巾”、“花帕帕”,娇惯的独生子女还有穿“百家衣”的。
到建国以后,服装逐步演变为统一的形式,无礼服,便服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