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洛河两岸和靠近河川的丘陵地区,虽然是一年两熟,但夏季粮食产量低,所以一般农民常年多吃粗粮。在西部和南部高寒山区,很少收小麦,局部地方,根本不收小麦。当地居民,则全年常食粗粮,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接待宾客时,加点白面,还是从山下买回的。
贫苦人家和老佃农,在收获季节,边收边吃,收啥吃啥;待收获完毕,除了交租还债而外,所剩无几,经常过着:“多数糠菜少许粮,面带菜色一张黄”的生活。历史传统对家无粒米之户,习惯说“谁家‘中国’乱了”,深刻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严重程度。
也有家无隔夜米粮的户.为了希望得到卜一季的收获,仍得坚持劳动,常在操作之中,肚饿支持不住,头朝下坡躺一会,或喝几口山泉,继续劳动。结果,虚屁连放,也睡不着。所以.有“饥
屁,冷屎、热瞌睡”的俗语。
少数官绅富户,商号掌柜,常年一日三餐,精米细面,白馍肉菜。
劳动人民,夏季农忙天长活重,每天吃三顿饭。上午多吃蒸馍,喝玉谷大糁子汤,取其耐饥利口;中午多吃捞面条或宽,甜面条.因其适口解渴:晚饭很简单,馍汤即可。平时副食多以辅椒面水或蒜汁,有点小青菜就行。
由于那时的加工条件差,吃面靠牲畜拉石磨,甚至人推,因而多数箩两遍面作为做面条用之外,再磨两遍不过箩,连皮蒸馍吃,既黑又麻,俗叫“蛤蟆脊背馍”。
冬、春季节,每天两顿饭,中午以玉谷糁子为主,吃菜为“酸黄菜”或生萝卜丝,很少有炒菜的;下午多数为用少许杂豆面制作面条,加八玉谷面汤里,叫做“糊涂面”。另对劳动强度大的人,在半早上,加吃一点玉谷面馍,叫做“贴晌馍”。
较为富裕人家,为照顾老人和病人以及小孩,在玉谷面里掺进少许白面,蒸成混合面馍,通称这种不同比例的混合面馍为“两掺馍”。
西,南山区居民,常年虽是每日三餐,但整年不吃馍。饭是以玉谷糁子汤为主,夏.秋煮芋头、南瓜,豆角,有将不很成熟的山桃煮着吃;还风趣地说:“桃吃饱.杏伤人”。冬、春多煮青贮干菜,佐以所渍野酸策,称为“装水菜”:晚上一顿“杂豆模糊面条”,仍然煮菜和瓜果。所以“早起糁子汤,晚上糊涂面,玉谷面馍常吃算富汉”,成为过去卢氏人民有代表性的饭食和口头语。截止今天,在外地的卢氏人,其家人在探望时,还带玉谷糁子和豆面的,显示具有家乡特色、风味。
建国后,缩小了贫富差别。1958年吃大锅饭时,统一实行日三餐,虽然1961公共食堂散伙,但日久成俗,形成了吃三顿饭的习惯。各类地区,都实行日三餐。
80年代后,搞活了农村经济,各类地区人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高寒山区外,大部分户,白馑,白面已成为家常便饭,副食上也有讲究味道和吃炒菜的。但部分人,仍喜欢吃糁子汤和两掺面馍,特别是年纪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