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故事是灵宝、陕县一带历史上活动广泛的一个曲种,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单靠明白晓畅的口语讲述,佐之以举止表情,使听者如痴如呆,出神入化。现流传于各县、区的无数离奇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便是民间口头传下来的。
讲故事的名称,各地叫法不同,陕县称为“卖白”(音拍)。讲离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者,称为“侃凉传”。卢氏则称之为“说瞎话”、“说白书”,灵宝称之为“喷训子”、“坐道”。讲得出色者,群众称他为“喷家”。这种喷家通晓古今许多故事,生活豁达乐观,爱赶集上会,遇见熟人,便就地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招引许多人围听。听众越多,证明“喷”者技艺高超。“喷”完即散,分文不要,只图个快活。中华民国时期灵宝县尹庄庙会上一“喷家”(灵宝阳店李起凤)“喷训子”,竟把看戏观众吸引到自己周围,众人称“喷家把戏赢了”。
讲故事场合极多,田间地头劳动休息时,逢年过节亲朋相聚时,冬春农闲墙根晒太阳时,漫漫长夜窑洞里促膝而坐时,等等都以“侃凉传”、“坐道”、“喷训子”、“说白书”来取乐。由此涌现出一些故事家,即“喷家”,如陕县宜村乡的南国俭,灵宝县阳店乡的李起凤,卢氏朱阳关的陈鸣升、宋可让等,各名传一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县文化馆把讲故事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民间艺术活动进行辅导。市直(今湖滨区)、陕县、灵宝、渑池、卢氏文化馆均曾培训故事员,组成文艺小分队下乡讲故事,并为各厂矿、农村、学校培训故事员上千名。故事多为近、现代题材,如《白求恩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甲午风云》、《孙中山》等。1973年原市文化馆自编《金鸡岭》,陕县自编《公路拉车》、《只生一个好》,组织演员赴洛阳地区参加故事会演说.取得好评。1974年,原洛阳地区文化局在宜阳、灵宝两次举办“新故事员讲习班”,三门峡市各县均派出文化馆干部和农村故事员参加。后来,各县又办故事员培训班多期,于是讲新故事活动在城乡广泛展开,大批新故事员活跃于部队、厂矿、农村各个俱乐部、文化室、大小舞台、会议讲台等。由此产生一批优秀新故事手,如灵宝文化馆的张仲芝,渑池文化馆的张兰隽、卢氏农民故事员任红生、崔淑珍等。灵宝县的故事队,还应邀请到洛阳、盂津、新安、临汝等县市献艺,并慰问各地驻军,影响颇大。
1979年9月,三门峡发电厂和印染厂故事员参加河南省故事会,讲的书目《夺状元》获创作奖。1983年市文化馆在市场举办“曲艺故事会”,任玉霞、张小兰、潘照侠合讲的故事《山凤遇险记》深受群众欢迎,河南电视台曾录相播放。之后厂矿、学校在文艺晚会上,常有讲新故事活动。而农村民间的讲故事活动仍多以传统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