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书 又称“鼓书”、“鼓儿词”、“单大鼓”。主要流行于河南开封、信阳、南阳、许昌、洛阳等地域。清代中、末叶,开封相国寺盛行“大鼓书”。民国初年以后,河南各地的大鼓书因受地域性民歌、戏曲等其他艺术的影响,渐衍变分支为许多流派,如周口的“颖河大鼓”,信阳的“豫南大鼓”、“光州大鼓”,淮河南北的“淮北大鼓”、“淮南大鼓”,南阳的“鼓儿哼”、“鼓碰弦”,以及洛阳的“河洛大鼓”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鼓书由南阳,洛阳流入豫西卢氏、渑池、陕县等地区。
民国十四年(1925)初,南阳镇平艺人曹四来卢氏演唱鼓儿词,是现在所知在卢氏最早的鼓书艺人。曹四在卢氏行艺二十多年,落户在杜关乡北沟村。当时曹只带一个小鼓,一副钢板,多说唱大书目,如《刘墉下南京》,《招风树》、《武松传》,《孙二娘开店》、《包公案》、《杨家将》等。曹四在卢氏牧徒骆小双,四十年代后,骆小双渐代师行艺,一直巡回于卢氏山乡说唱鼓儿词。
渑池、陕县大鼓书的流入约在三十年代初,当时渑池的鼓书艺人也兼唱河南坠子,他们时而单鼓哼唱,时而琴师伴奏唱起坠子,颇吸引观众。
四十年代以后,洛阳的“河洛大鼓”流入渑池、义马矿区一带,因为它既有单鼓、钢板击节,又有坠琴伴奏,曲调也新颖、优美,很快取代了“鼓儿词”的演唱。当时河洛大鼓的书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如《美花楼》、《五女奇缘》、《刘公案》等。六十年代初,河洛大鼓还经常演唱现代曲目如《平原枪声》、《双枪老太婆》等。
1965年,由栾川落户卢氏的赵保证,因在部队服役时学会唱鼓儿词,且唱技颇佳,于是在卢氏行艺演唱,鼓书行便又多了一位新秀。
1976年,周口地区西华县艺人彭永升(时年27岁),入户卢氏杜关乡,在卢氏官进口、灵宝县北乡一带说唱大鼓书,红火一时。他所唱曲目颇多,小段书有《秋菊做梦》、《吕洞滨采药》,《小两口争灯》,还有中、长篇《洞房案》、《花烛恨》、《正骨逃脱记》、《昆山传》、《小八义》等。彭永升还会唱三弦饺子书和河南坠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鼓书在渑池、卢氏等地,均呈衰落趋势,只有零散艺人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