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传统文艺 >> 三门峡曲艺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锣鼓戏

2016/8/10 14:02:22 点击数: 【字体:

锣鼓戏


    锣鼓戏,因演唱时有锣与鼓伴奏而得名。又因其主奏弦乐为四股弦,也称“四股弦书”或“四弦书”。三门峡地区曲种。主要流行于陕县,灵宝、卢氏、栾川、渑池及晋南平陆、芮城、陕西潼关、华阴一带。
   
    锣鼓书的渊源尚无史料记载,有人说“锣鼓书由三弦腿板书受蒲剧影响逐渐演变而成。”从其板式结构、曲牌和锣鼓经看确与蒲剧接近。然而它的唱词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曲目内容也没有剧目中的情节,无受戏曲及唱本影响的痕迹。因此有人说锣鼓书的起源当在蒲剧形成之前。灵宝县艺人相传,锣鼓书起源古老,师傅传下的开场白为证:“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乐开丝弦/鼓乐丝弦把神敬/神人得位民自安。”这四句开场词可能与他们信奉的“三皇爷”(天皇、地皇,人皇)有关。但说明一点,锣鼓书源于民间祭祀活动是比较可信的。

    另据陕县艺人口碑,很久以前,陕州一带有一文士在朝为官,因触犯宦官被诬陷入狱,囹圄中悲愤成疾,双目失明,遂将民间俗事俗曲联缀哼唱。获释后返回故里,靠卖唱为生,影响逐渐增大,后又学习与吸收民间其他艺术之精华,形成锣鼓书。
   
    清朝,陕州一带瞽师多唱锣鼓书以为生计。清乾隆年间,当地官府曾设立专门机构,收养残疾人,教唱书词。乾隆十二年《陕州志·保息篇》载:“乾隆七年十月,陕州收养瞽童,设立瞽目堂,放城隍庙东,延请瞽师一名,每月工银二两,撰成劝世良言数十篇,令瞽师在堂,教习瞽童歌词,兼授星卜…”
   
    历史上的锣鼓书班,艺人一般不随便收徒,正如他们所唱:“盲人在世饭碗难,乞讨算命拉四弦。愿给你二亩田,不教你拉四弦。能给你二亩地,不传你一回戏。”凡收徒必郑重立约,参拜“三皇爷”,盟誓守规,还要拜见师爷、师奶、师伯、师兄等。一般入班后,一人要学三、五门技艺,弹、拉、吹、唱和击打锣鼓必须全部精通,演出时缺了人,班上人都可以替补,群众称赞这类艺人为“真本事”。据灵宝县大王乡梨园村68岁的老艺人苏万宰说,他外祖父亢梧桐(1880-1945)十多岁拜师学艺时,其师爷(生于1820年)已是龙钟老人。亢曾问锣鼓书的行规是谁定的,师爷说:“我师爷的师爷在县城学唱时,传下来就是这个规矩”。
   
    锣鼓书曲目有“不说历朝大段,专唱笸篮针线”之说,并且多为口传心记,分大书(中篇)、小段、书帽,题材以劝善、神话、历史故事,折子戏为主,内容大部分反映民间轶闻、家庭生活故事和风俗民情,充满了乡土气息。

    早期锣鼓书艺人多为单独行艺,行话称“单体”。演唱时,演员右腿缠蚂蚱板(即响板),左脚绑梆子,怀抱四胡,自拉自唱,有“两板一梆子”的说法。也有将板鼓,木鱼置于桌上,大锣、小锣分别挂在桌面上搭置的竹架上,演员边用手脚敲打,边拉四弦演唱。先时,唱腔比较沉闷板滞,艺人谓“平调”。随着“师徒班”专业艺人的增多,唱腔受其它艺术的影响,由平调发展为高腔。就现在师承关系所知,早期的锣鼓书班有灵宝大王村的刘家班,和陕县菜园街的水家班,约活动于清代道光年间。所唱曲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段,如《怕婆娘》、《争嫁妆》、《分家记》、《对多罗》等。
   
    清末,锣鼓书在豫西、晋南一带普及、兴盛,从艺者不断增多,一些明眼人也参加进来。书场上出现竞争状况,从而促使了锣鼓书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演出形式多变为“群体”,三至七人不等。拉四弦兼打锣、鼓、钗者为主唱,也叫“座帅”,其余人围坐座帅左右,各持一件乐器,或三弦,或板胡,或笛,或二胡等。按剧中人物分角,也可兼唱两至三个角,轮流演唱。所唱曲目也增加一些中篇段子,如《红灯记》、《打蛮船》、《古城会》等。随着蒲剧艺术的发展,许多明眼人相继改行加入蒲剧戏班,锣鼓书班渐成为当地盲艺人的天下。他们很少到乡镇街头摆地摊,多应邀到群众家唱“还愿书”。民间祭祀、祈雨,也常请其唱“神书”。平时节庆、婚寿,锣鼓书艺人也免不了应约唱堂会。

    民国以后,豫西黄河两岸,锣鼓书班风行一时,其中闻名遐迩的佼佼者约二十个左右,如灵宝王新有班、毛凤歧班,陕县曹虎便班、杨永衡班、计满屯班,卢氏常岗子师徒班,程小群班、宋士德(别名土墩子)班。有的书班为培养新人,边演出边办窝班。如陕县刘小龙书班,凡民间残疾人均可免费入班学艺,培养出大量的锣鼓书艺人,深为同行称道。这一时期,迷胡曲新兴盛于豫西。锣鼓书艺人为争取观众,常把迷胡曲糅入锣鼓书兼而唱之,颇受群众欢迎。著名艺人如亢梧桐、荆师,史吉娃及上述书班班主享誉一时。由于锣鼓书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壮大自己,使其一直成为豫西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此期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粱山伯与祝英台还魂团圆记》、《朱洪武封官》、《罗成算卦》、《饶二姐吊孝》、《燕小拉耙》、《棒槌计》、《花亭会》、《白猿盗桃》、《吕蒙正坐窑》、《刘秀讨饭》、《张连卖布》、《劝人歌》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请书斑唱还愿书的大大减少,许多书班被迫解体或停业。少数尚存的书班打破往常以唱还愿书为主的活动方式,巡回乡村行艺为生。为减轻行装,有的艺人去掉大鼓,只留锣、钗击节,在音乐伴奏上进行初步改革。在演唱曲调上,灵宝县东和县西逐渐形成“平弦”和“高弦”两大唱腔风格。“平弦腔”以县西阳平、西阎、程村为中心,唱腔较轻快委婉,比高弦低两个音。“高弦腔”以县东阳店、川口、大王为中心,唱腔音调高,较平弦腔高昂激越。两种唱法艺人很难相互配合,演出彼此多不搭班。
   
    抗日战争进入相峙阶段后,许多艺人积极演唱宣传抗日内容的曲(书)目,并到前线为八路军和抗日将士作慰问演出。著名艺人许满屯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后残遭日寇枪杀。此后锣鼓书新入低潮,艺人生活艰难,有的外出流浪卖唱,人称“巧要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锣鼓书艺人地位翻身提高,他们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演唱新书,如《生产英雄王秀兰》、《婚姻自主》等。各地文化馆对锣鼓书艺人进行普查登记,灵宝县举行会演,对合格艺人颁发证书。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艺人进行思想教育,组织艺人学习政策,教育他们破除迷信,克服江湖陋习,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艺术交流、观摩,大大提高了艺人思想觉悟和艺术素质,使锣鼓书艺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其间实行了许多革新,陕县艺人拆除了面前的大锣架,把锣改放在桌面上,使演员面对观众,增强了演出效果。在演唱上艺人开始追求声腔造型,反映各类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变化,并创造了喜、怒,哀、乐、惊、恐、悲等腔调。五十年代中期,陕县曲艺队锣鼓书组,在《爷儿三个争发言》一曲目演唱中,大胆创新,将乐队搬上舞台,呈八字排开,另有三个明眼人各拿鼓、竹板、手锣,边表演边唱,在洛阳地区文艺会演中,受到热烈欢迎。1957年,河南省首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卢氏县锣鼓书组演出传统曲目《小二姐做梦》,获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孙玉坤、徐文社、崔保全获演员奖和伴奏集体奖。陕县锣鼓书组演唱的《全家去辩论》获创作奖和演出特等奖,王良成获演员奖;会演结束后,该书组留在郑州巡回演出该曲目,达月余。
   
    六十年代后,锣鼓书艺术日趋提高,灵宝、陕县、卢氏等地组织了属县文化馆直接领导的锣鼓书班,演出活跃,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如谢铁固,李狗旺、马小磨、张福顺、孙玉坤,毛凤歧、周建西、王安身、苏会祥、陈满功、郭天上、刘学生、刘满盈、王元山等。1963年陕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锣鼓书传统曲目收集整理,将四十余个书帽、曲段、书目分三集编成《陕县传统曲目汇集》油印发行。1964年,全省掀起说新书唱新书高潮,受此影响,锣鼓书艺人和曲艺创作人员,先后创作出许多现代曲目,较有影响的有《核桃窝》、《男扮女妆二十年》、《十八亩地》、《人民英雄董存瑞》、《要了媳妇忘了娘》、《一袋松籽》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锣鼓书活动停止。1978年后,三门峡、陕县文化馆等组织恢复专业书班巡回各地演出,所唱曲目基本是传统段子;零散艺人自行组合,到邻近乡村演唱,以唱“还愿书”为主要形式,有的老艺人又拣起算卦行业。1981年,河南省残疾人文艺会演,三门峡、灵宝等地艺人参加演出,冯志学、贾双牛获优秀演出奖,郭天上、李兴发、张当森、赵宝田、赵稳定等获集体二等奖。有的年轻艺人为改变锣鼓书曲目普遍短小的局面,学习移植其他曲种的长篇大书,如《杨家将》、《水浒传》等,力图在曲目上进行大胆改革。1984年,灵宝艺人周建西将传统曲目《文正夸桑》(更名为《包公夸桑》)整理发表,并创作了《高价姑娘》等现代曲目。1985年以后,锣鼓书则日见衰势,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目前仅有少数半职业和业余书班,如灵宝西阎周建西班、朱阳乡吉怀友班,陕县张茅王小丑班,和王治才家庭班、赵邦性家庭班等仍坚持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锣鼓书活动停止。1978年后,三门峡、陕县文化馆等组织恢复专业书班巡回各地演出,所唱曲目基本是传统段子;零散艺人自行组合,到邻近乡村演唱,以唱“还愿书”为主要形式,有的老艺人又拣起算卦行业。1981年,河南省残疾人文艺会演,三门峡、灵宝等地艺人参加演出,冯志学、贾双牛获优秀演出奖,郭天上、李兴发、张当森、赵宝田、赵稳定等获集体二等奖。有的年轻艺人为改变锣鼓书曲目普遍短小的局面,学习移植其他曲种的长篇大书,如《杨家将》、《水浒传》等,力图在曲目上进行大胆改革。1984年,灵宝艺人周建西将传统曲目《文正夸桑》(更名为《包公夸桑》)整理发表,并创作了《高价姑娘》等现代曲目。1985年以后,锣鼓书则日见衰势,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目前仅有少数半职业和业余书班,如灵宝西阎周建西班、朱阳乡吉怀友班,陕县张茅王小丑班,和王治才家庭班、赵邦性家庭班等仍坚持活动。
 
附表一
 
锣鼓戏
附表二
 
锣鼓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迷胡书上一条:卢氏锣鼓书
著名人物 王小丑

王小丑

赵邦性

赵邦性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