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传统文艺 >> 三门峡曲艺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迷胡书

2016/8/10 14:51:27 点击数: 【字体:


    迷胡书,豫西民间曲种。有说因主奏乐器为迷胡(板胡)而得名,也有说取其曲调优美动听使人听后迷迷糊糊之意。历史上曾写作“猕猴书”。民国十八年(1929)编纂的《河南新志》中载:“猕猴戏见于豫西,声极淫靡,犹若猕猴求偶,故以为名”。1940年前后,陕州教育界称它为“陕灵曲”。1950年后,也有在报刊上写作“眉户”(郿鄂)二字的。其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为迷胡戏,一种是说唱性质的曲艺,故人们也将后者称为“地摊子”、“念曲子”或“迷胡坐唱”,“迷胡曲”等。主要流行于陕县、灵宝、卢氏及陕西华阴、华县,山西南部一带。

    迷胡书形成于何时何地,源于何处,尚无史料记载。据灵宝县焦村老中医李安印(1906年生)说,他“小时候听上辈人讲,迷胡戏在未搬上舞台前,都是民间爱好者或艺人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哼唱,有三弦、月琴伴奏,和说书形式一样。”清代末叶,三门峡一带民间盛唱迷胡书,特别是逢年过节,人们喜欢聚在一起自唱自娱,无论是商人、医生、乡绅或农民,只要会唱整出曲目的都可以参加,人们称这种形式为自乐班,人员不固定。此外还有专业班和半职业性质的“社火班”。同时,各地的“迷胡曲子窝”也不少,如陕县原店、大营、会兴镇及灵宝县城、坡头等,主要在集市、祠堂、乡镇公所演出。专业迷胡书班有时也上舞台演唱迷胡戏,但自乐班一般不登台不化妆去做营业演出,所需费用由组员自筹。据艺人口碑资料,其时的演出形式开始为三、二人演唱,后发展至五、六人,并增加了二胡、月琴、笛子及锣、鼓、钗、木梆子等打击乐。演唱时,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各操一件乐器,按人数分角色,边拉边唱,很少表演动作。演唱曲目大中小都有,如《四进士》、《罗成算卦》、《亲家母打架》,《张连卖布》、《二度梅》等。音乐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并有大调、小调(即大牌子、小牌子)之分。但只有少部分艺人能唱较难学的大调牌子。随着迷胡书的流行,在节日庙会上,也有乡人用迷胡书曲牌边踩高跷边演唱些民间小戏之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迷胡书已发展为三门峡地区人民群众喜爱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一批深为群众青睐的著名演员相继涌现,如灵宝的泉水、来成、王遂启、来西、韩胜荣、李尚武;陕县的张紫宸、杨俊山、张前周、张德元、程广德、马金水等。特别是张紫宸,其父就是位迷胡书的爱好者,早在清末民初便组织有自乐迷胡书班,他接领书班后,更是遐迩闻名,人员最多时竟发展至二十众人,
   
    每年三月三,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迷胡书艺人,都要到陕西华山朝拜、赛书。陕西华阴、华县两地艺人,也常到豫西交流技艺,聚会演唱,二地艺人互相搭班、学习,渐渐统一了演唱风格,形成了“东路迷胡”的流派。

    抗日战争期间,迷胡书艺人和各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活动,他们用迷胡曲编唱新词,号召人民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为保卫家园而战斗。如当时陕县师范教师苏德风编写的《陕灵曲》,即以迷胡曲为主,辑有《爆炸》等宣传抗日的唱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陕县县委书记蔡迈轮,在张汴学校组织师生文艺宣传队,用迷胡曲《十二个月》填写我国人民奋勇抗敌的有关内容,其中部分唱词被保留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县文化馆组织建立了全县范围的宣传网,会兴镇、原店村等地迷胡书艺人积极响应参加,并结合当时形势编写、移植一些新曲目,如《包办婚姻》、《王贵与李香香》等,在当地宣传演唱。1953年,中央广播电台还专程到原店录制了有蔡西文等人演唱的《罗汉钱》迷胡曲目,播放全国。    六十年代后,陕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挖掘、收集、抄录近三十本迷胡书传统曲目。七十年代后,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陕县文化馆李树滋创作、张福忠、金满贵编曲的迷胡曲目《人老心红》,在表演上一改传统的坐唱形式,由二人边表演边唱迷胡曲,轰动一时,全县二百多个大队的文艺宣传队,争演此剧。八十年代前后,随着宣传队的解体,农村责任制的落实,专业迷胡书艺人骤减,农闲时,尚能听到部分迷胡曲爱好者相约玩唱于村头、场院。
   
    迷胡书传统曲目,在演唱时一般分生、旦、丑行当,曲目内容多为反映家庭生活、民间趣事,较有影响的有《亲家母打架》、《打经堂》、《游花园》、《张连卖布》,以及《十对歌》、《小对花》,《玩花灯》、《绣手巾》、《十探妹》、《十杯酒》之类的小曲目。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灵宝道情上一条:锣鼓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