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铰子书,以演唱人手敲铰子(即小铜钹)击节伴奏而得名。又称三弦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张凌怡在1958年第五期《曲艺》杂志上发表《三弦书》一文介绍,铰子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二百年以上历史。清代初叶就有一部分艺人流入山西省平陆县演唱。平陆与陕县仅一河之隔。豫西与晋南文化相通。铰子书流入陕县也当在清代初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南阳艺人刘金贵、张瞎子把三弦铰子书带到了卢氏县城,曾轰动一时。
民国十七年(1928),陕县观音堂盲人赵老虎,师从偃师王田学唱铰子书。民国二十九年,他开始独立演出,自拉自唱,自成一体。他唱腔清亮、高亢,极富激情,并善打铰子,虽失目但仍能起跳舞步,亦唱亦表。后领一书班巡回洛宁、卢氏、山西平陆等地演出,名噪一时。卢氏县五星川人张万禄,1940年前后师从南阳唐河张金川和邓县著名艺人郑元,学唱三弦书,后来唱红全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赵老虎任陕县铰子书组组长,编唱过许多新书目,如《保国卫家赞》等。卢氏县骆小双,吴银中等三弦书班和张万禄书班同时在全县演出,形成三弦书演唱高潮。渑池县铰子书演出也颇兴旺,除老艺人张改名外,又有杨成显,杨清智父子班,冯瞎子班,均演唱三弦书,并巡回于豫西、晋南各地。
1980年以后,除卢氏山区仍有三弦书演出外,陕县、渑池、义马等地,已很少见三弦书演出,不少三弦书艺人改唱河南坠子。
据今卢氏艺人杨和尚介绍,他所知的铰子书唱腔有:三挑四送,阴阳腔、鼓子腔、大小跷腔、滚口腔、起篇、钻子、慢板、二八和流水等。音乐曲牌有盘头、鼓子牌、长虫蜕皮、梅花落地等。其演出情况是:一人脚蹬木梆手拨三弦,一个打击扬琴, 一人手打云板击节伴奏,主要演唱者手持铰子或八角鼓敲打演唱。在叙述和节奏平和时,一般使用八角鼓,表达紧张情绪和武场面的时候,即改用铰子连唱带舞,声调高亢有力,加之伴奏者帮腔助势,造成喧闹热火的气氛。铰子书的书目有大书和小段,大书有《玉环记》、《莲花盏》、《聚仙楼》、《昆山传》、《白玉楼》、《粉妆楼》等,每本书可连演数天;小段通俗易懂,多采用民间生活为题材,如《蓝桥会》、《王婆骂鸡》、《货郎翻箱》、《卖丫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