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S绕行老薛潭村,在新薛潭村折向东南,有郑尧高速公路桥横跨。桥下300多米,1956年间曾建大坝,淹没上游土地引起纠纷,遂于上世纪60年代初炸坝放水,两岸坝基已成耕地。废坝上面不远有西王营溢水坝,水宽60米,长约500米。左岸配套工程丰收渠,与昭平台水库一支渠相通,浇地5000多亩。因年久失修,现浇灌面积仅500多亩。
此段右岸浅山丘陵连绵,左岸北去不远是一片碟状洼地,潜水成泉,在溢水坝下出露。最大泉流从一处礓石棚中喷出,直径40多厘米;右岸上下200米,有5处直径半米到一米大的常年泉坑,汩汩翻涌不息。河自西王营入新华区阳镇,河床平均宽20米,水位最高曾达115米,洪水流量为70120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为1.3立方米/秒。
叶营村西北,有源于鲁山县辛集乡交界铺村的“渠沟儿”自右岸入,渠沟全长9公里,以洼地排水和水渠退水为源。河汊汇流,漩为百米长的大潭,潭水30多米宽,早年水深4米多。1975年一场大水,河床被淤,积水剩米余。河到村北,又有一亩多大的浅潭,上有明代石桥,曾如青龙卧波,高出水面两米多。桥下石板光滑,水流湍急。上世纪90年代初,石桥被一场洪水冲垮,轮痕斑驳的青石板散落水中,成了洗衣石。眼前连结两岸的,是部队援建的一座水泥桥。右岸叶营村,200多户人家,叶姓居多。相传早在宋朝,朱元璋的军师叶琛的后代叶振生见此处山水相依、地肥树茂,即建宅而居。村中有4处明清古宅,其中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层绣楼,高17米,几易其主,楼顶已被雷电击毁,青砖高墙,砖花石雕,依然与悠悠应水相厮守,成为日渐远去的往昔生活的见证。村南坡峰陡起,古称舒阳山,俗名白云山。明代曾建白云寺,僧人700余。传说寺中僧人有绝技,草绳当龙,板凳为马。后来不幸出了坏和尚,欺男霸女,村民们趁夜堆起秫秆放火烧毁了寺院。近年又陆续盖起30多间庙舍,佛道并存。坡上丛林灌草厚织,伊利石储量多达1.2亿吨。
河过叶营,有渗泉汇流成溪自左岸入。水自宝丰县白水营自然村来,村北有浅岭,土白如滑石粉。坡上曾有10亩沼泽,上世纪90年代末因水位下降而干涸。村民在此打有十多个5米深的饮水井,退水入村西河沟。沟上接宝丰县的杨庄镇,昭平台水库六支渠渗水补源,时断时续,成为季节河,非大旱,水不绝。
行数百米,3.5公里长的支流自左岸来济,常年散泉在焦村,上下1500多米长的河沟中多处出露。至何庄村,又有3.5公里长的溪流自村东南入。溪水源头在夏店村西的山岭上,常年泉源在何庄北面的贾庄自然村西出露,原有半亩大溅水湿地,村民整地,挖沟排水,泉水沿沟分布约2000多米长。何庄村西建有提灌站,现浇地500亩。自叶营到何庄4公里长的河滩里杨树成林。右岸山上近年植树数千亩,形成了风清水秀的小环境,引灰鹤、白鹭、斑鸠、鹦鹉等鸟类来栖。有以小鱼虾为食的翠鸟,就在泥岸近水处啄洞筑巢。还有一种专吃楝籽果肉、村民呼之“刮楝油儿”的鸟,常常几百上千只裹群在空中盘旋,组成各种象形鸟阵,成为应河特有的生态景观。
河过鲁平大道公路桥,绕山又南折,水势渐肥。左岸有南北长约2400米的土岭,人称阳岭,曾是应国贵族墓地。1979年12月,有农民拿一件铜簋到宝丰县文化馆换钱,始才揭开了古墓的面纱,后经相关专家长达11年的发掘,300余座墓葬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西周至春秋早期墓39座,名列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墓出土的玉鹰,成就了平顶山这座移民城市的“鹰城”名号,并被定为市徽。
涟滟水光里,以宗法社会的生活方式排列的古墓群,已被历史带往深处。西南不远处的水之阳的应国都城,也沉没在了万顷波涛之下。据史料载,古应国始为殷商时设,周武王灭商后,改封为姬氏嫡子孙的诸侯国,是一座比县城还要繁华的商路兵驿重镇。镇在水(沙河)之阳,因名阳。衍至上世纪60年代,尚有五门五街,商铺百多家。应河水环绕3.5公里穿镇而过,水上大大小小72座挽水竞秀的古桥,将戏楼庙宇、茶馆酒肆相勾连,仍为中州名镇。1964年白龟山水库建成后,古镇被淹没。居民分为西、东、北三处划宅而居。1982年,西村修建溢水坝,应河聚流2.5公里,波光涟滟,清莹剔透,村民引水注入大大小小数百个鱼塘,辐射到周边,形成豫西南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新一代阳人守着自家的鱼塘,守着高大的杨柳,养两条狗,种半院子花,又开起了酒店饭馆。牛肉、羊肉、兔肉,焦脆的烤饼,都是传统风味。应河滋润的这块风水宝地,就这样被阳光一遍遍刷新,散发出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
翻过水坝,应河折而西南,划开平铺如砥的湿地,消失在白龟山水库之中。(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