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平顶山地理 >> 浏览平顶山

[水经注]寺沟·老沟·月台河(下)

2013/11/12 16:20:23 点击数: 【字体:


   《平顶山市·郊区志》有载:“月台河是湛河的支流,发源于平顶山北侧老沟村附近,流经尹冲、大营注入湛河。全长9.25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旱季河水干涸,雨季洪水暴涨,并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堆积数公里之长,使河床砾石化,宽达40~80米,且有河短流急、洪水消失快的特征。”文中的尹冲应为尹充。

    月台河,历史上曾经是一条水量丰沛的常流河,上源纳平顶山北坡、东坡和张寨山阳坡、马棚山阳坡来水。到上世纪90年代,平时河水宽三四米,深及膝,有鱼虾螃蟹,无桥不渡。后来由于采矿塌陷,上源枯涸,渐成季节河,一年中大半年都是一川砾石守着风。

    2008年2月8日,趁过年放假,笔者乘19路车去寻访月台河明水源头。

    在月台自然村下车向北,这段河多处被矸石堵塞,水自石下艰难渗出。自尹充自然村折向西,沟水才有了声响,到李家庄,沟里的石头开始有鼻子有眼地干净起来。村东桥下一亩大水塘,是四矿谢姓工人为植树种花而筑。村西南有一垛子土丘煞是好看,柏树有叶也呜呜,榆树裸枝也嘘嘘。更喜丘下有瓦屋,阳光打在东墙上,五六个老人凑墙晒暖儿,围着一蓬活蹦乱跳的木头疙瘩火。穿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说起话来却是单纯得我这个舞文弄墨的人无法复述。因为那不是语言,那是树梢上或紧或慢的风。雪霁风明,一望好几里。左岸张寨山海拔419.7米,阳坡缓平,树木稀疏,田埂上深密的茅草随风翻滚。听几位烤火的村民说,清末民初以往,山北张店村村民为避战乱,在山上凿石建寨,山因寨名。数百年风剥雨蚀,今寨墙已废,尚有几间石墙瓦屋留存。

    过李家,再过谢家,大风割脸,山色却是暖和的。近山脚有一溜被煤尘浸黑的土坡,是明清时就已经开采的煤窑旧址。坡下有一片散泉,俗名“出水掌”,其实就是当年土巷道的排水口。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还有人在山上用最原始的方法挖煤,一筐一筐背下来。据村民回忆,20多年前,“出水掌”的水还比较大,桶粗一股,昼夜不息。上世纪70年代开山造田,水口被沙土堵住,干了。2002年,村支书张庭承包荒山,挖开“出水掌”,却没有挖出水来。后来一场连阴雨,水口才被憋开。平时茶碗大一股,遇到大旱,小得像螃蟹冒泡儿,但不会断流。泉水砌在一道两三米长的小坝里,下来是三四亩的大坝。大坝结着厚厚的冰,小坝清澈活泼,扬波如常。坝右边建有一处院落,高大的门楼,八间砖混平房,看房的谢迎西老人68岁,是山北李口村人,受聘来这里看守山林。老人说,坝中的泉水很旺,遇到旱天,山北关爷庙村的人都来这儿拉水吃。为了保护河坝,落凫山北坡来水被引入暗涵,直接流进坝下的河沟。

    2011年5月28日,笔者再访“出水掌”,暗涵下来的水,又拦成两坝。三坝相连,蓄水一万多立方米。虽遇冬春连旱,水量无减。据张庭介绍,他已累计投资130多万元,建坝修路,完成绿化300多亩。4年前栽的7000多棵核桃树,已经长到一把多粗,开始挂果。临水处的几棵杏树,枝上的果子黄澄澄的熟透了。山上还栽有石榴、柿子等二三百棵小杂果。两年前栽的5700多棵核桃树,也已连片成阴,亭亭如盖。

    过“出水掌”向西,两道沟岔环住一片杂草丛生的小台地,潮湿有水踪。一道沟岔向西北,到半山坡有片苇塘,20多平方米水面,周边沙土潮湿,是一片溅水湿地。另一道沟岔向西南,岔口右岸的台地上有两眼直径一米多的明泉,清冽不见底。又上行约百米,控山泉汇成水塘,半亩多大。翻过公路,有处人工开挖的蓄水池,水深三四米,水呈虾青色。正在收麦的杨姓村民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说这样的堰塘山坡上总共有20个,是承包荒山的村民陆续挖的,每个大约投资3000元。他指着下边刚刚收割过的麦地说:有这塘水浇,今年这么旱也没减产。

    蓄水塘存住雨水,除了浇地,还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据张庭介绍,岳家村2000多亩荒山承包给村民后,树木很快就长起来了,郁郁葱葱,成为远近闻名的森林公园。封山育林后,平顶山东麓的几道沟岔原始次生林一年比一年茂盛,高的是橡树、刺槐、柿树,低的是荆条、白腊条、山楂,还有蔷薇、葛花等,密密实实的,进不去人了。植被好了,小雨不下山,大雨被坑塘拦住,只要不下特大暴雨,山水下来都是清的。

    平顶山北坡长长拖下来的裙摆上,比较大的天然泉还有好几处。杨庄自然村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出水成塘,供村民饮用。李庄村前紧挨着人家有一个,村东南小庙后有一个。

    远远就看见一棵老桐树,一棵小桐树,还有一棵足够老足够大的皂角树,拱着两间瓦坡相接的小庙。泉在庙后几米处,俗名旱天高泉,碗大泉水自碎石间出,四季不断流。此泉分上下两个出口,平日走下口,遇到旱天,反倒走上口。相传早先这里出了个“杠子头儿”,人说往东他非往西不可,逮谁和谁抬,说啥他都要反着来。死后子孙在山坡上为他看了一块风水宝地,临下葬却咋抬也抬不起他的棺材,只得顺着他生时的秉性改葬泉水旁,果然一抬就抬起来了。打那儿以后,这眼泉也随了这“杠子头儿”的性子,越旱越旺,并且偏在高处的山坎上流。埋管供百多口村民吃用后,余水入月台河。

    转眼,三年光阴流逝。这处旱天高泉,高树封住了小庙,野草疯长。也许是冬春连旱,缺雨的日子太久,泉水被汲入饮水管后,明泉已成暗泉,西去几十米折向北,才聚为断断续续的细流。旱天高泉的倔脾气,终究还是被消磨掉了。(曲令敏)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1-07-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