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平顶山

画家刘万林的“命题作文”

2013/6/18 10:39:00 点击数: 【字体:

    风格即人。艺术评论家布封的名言,许多年之后也可以瞥见画家刘万林的艺术形迹。身为河南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东西方艺术中,从古今经典处上下求索,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刘万林举凡人物、花鸟、山水、指墨,多能兼善,画面开张奇峭,立意新颖,富有情趣与哲理,呈现出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

画家刘万林的“命题作文”
春酣 刘万林

 以“黄河”探索大千世界

  巨幅山水画《太行天下脊》《黄河》,人物画《刘邓在抗日前线》,以及《思无邪》《太行秋收》《道归善悟》等作品,让观者领略刘万林几十年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历程与思想实践。无论山水花鸟,佛道人物,还是边疆写生,意象水墨,体裁多样而风格多变,气势磅礴而又精妙入微。他的山水画,如《云中山色重》《山静似太古》,均盛气内敛,笔墨酣畅;他的人物画,如《董必武》《那边有歌声》,在承袭近代学院派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又落笔大胆,形神兼备;他的花鸟画,如《春酣》《荷》,保持了传统的笔墨趣味和构图章法,却又色彩自然,笔墨灵动。从中,观者可看到早年间他负笈河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求教于陆俨少、方增先、冯远、丁中一、马基光等名家的艺术道路。

  这一切的“好”,也显示在刘万林的黄河题材之中。他笔下的黄河,奔腾咆哮,雄浑壮阔,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悸动,又体现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如《黄河颂》,没有着力于奔腾直泻的黄河瀑布,而是把焦点放在了水漫壶颈、夺路欲倾的一瞬间,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遐想空间;又如《黄河万里动风色》《大河金涛》等作品,借用古人点染山石肌理的芝麻皴,用细碎的不规则的长圆点,灵动而又合律地点染涛阴浪侧,散留白点以表浪花飞溅之状。——他画黄河,是在画“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也是在探索大千世界的艺术法则。

  意象山水阐释生存状态

  近些年来,刘万林不满足于已有的艺术高度,开始不想在平面空间和传统水墨套路中成为一个“熟练工”,于是,他开始寻找自我独具的绘画风格。从汉代墓室壁画到民间剪纸,他都在频繁地引申和运用,这是一种技法层面的尝试和汲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提问与再思索。

  他也想开辟在“空间选择”上的新领域——既是纯形式的超越,又具有传统的笔墨元素。看他的代表性意象山水,如《意象水墨》系列、《欲上云山第九重》等作品,大面积的水墨冲染,以及传统山水的水云树石被淡化到了无痕迹,墨色的太阳、山谷中盘旋的飞鸟,形似蝌蚪的生物在岩石中游动,在洪荒的静寂中,呈现生命与自然的某种难以说清的关联,这与其说是一种笔墨语言的探索,不若说是一种精神意识,抑或思维角度的变迁。他摒弃了后现代艺术中抽象形态以丑为美的风俗,走上唯美而高雅的道路。他的作品保持了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却消除了传统写意的比附寄兴,从而以形式提纯的方式营造出很强的现代意味,色彩表现更为强烈,而且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由此,刘万林的意象山水,已然不是什么山和水,而是艺术家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内心蓄积的情感宣泄——我们仔细看那些作品,冲染留白十分讲究、耐读,而画面中上下左右的概念依然模糊甚至颠覆——刘万林在有意无意地打开一个神秘的、意象的、耐人寻味的空间。一个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和角度,用现代人的眼睛与心灵来观察和感受当前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有评论家指出,由意象山水开始,刘万林迈出了从有我到无我,从有形到无形,从传统到现代,不断走向笔墨自由、不断突现自我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在如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高度物质文明的极富挑战性的时代至关重要。梳理艺术史,我们能够看到历史的绚烂与辉煌并非由重复模仿来完成,而是由不同的差异所实现的;因此,独特的个性与气质就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重要特征。在时代的语境中,一个画家如何用眼睛和心灵去感知、去描述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状态,是当今绘画的重要命题,刘万林意在答好这份“命题作文”的试卷。作者:德 加【原标题:刘万林的“命题作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2年01月0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