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心若灵犀能解语 汉画遗珍说端详

2013/10/22 11:35:14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曾碧娟

  提及汉画,南阳寻常百姓无人不晓,然则它在国内的影响力,却无法与敦煌壁画甚至龙门石刻相较。是它的历史不够古老?或是含义不够丰富、艺术形式不够凝练?非也,远者不提,从近现代鲁迅、吴冠中、林风眠等文学、国画大家对汉画的顶礼膜拜可见,这一距今2000多年汉代文明的艺术珍宝价值无可比拟。

  “对汉画的片面解读,阻碍了其内在含义无法有效传播。”郭书云说。在《南阳汉画50选》中,郭书云赋予历史悠远的汉画全新但真切的命名和内涵。她把自己发起成立的汉画研究所取名国风,是因为“国风是诗中之最,汉画是画中之最”,正如鲁迅先生和林风眠大师希望的那样,使南阳汉画成为近代中国美术的灵魂,让南阳汉画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注入国人的灵魂。

  拨开云雾见月明

  汉画足可登堂入室

  郭书云认为,应该纠正“汉画是墓葬品不吉利”的观念。

  她告诉记者,汉代人“事死如事生”,汉代的王公贵族及大富人家除了要将生前珍爱的物品陪葬外,汉画像石作为重要的身份象征也被埋入地下。“汉画内容反映的是对生活的描述和未来的追求,其寓意是祥瑞和尊贵。”

  展开两米多长的汉画拓片《恭迎銮驾》,郭书云如同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山海经》中有君主或神仙乘两龙的描述。两条龙拉着的车驾无轮且浮在空中,说明乘车的是仙人,上罩九五规制的华盖,那么当是天帝级别的神仙。

  倾尽半生为石痴

  文化情结融入血脉

  与一般汉画研究著作区别显著,郭书云的解读既有瑰奇的想象,更富于认知的细腻和情感的融入,虽然处处引经据典,读起来却更加接“地气”。这和郭书云早年的经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

  郭书云幼时家住卧龙岗,常常近距离和汉画像石接触,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早年曾在乡镇担任基层干部,在乡下走村串户的10多年间,农屋的墙基、门口的踏步石、院内洗衣板和猪食槽上随处可见的汉画,让她兴起了收集保护和研究琢磨的念头。

  直到现在,年逾五旬的郭书云听说哪里有被拆建、遗弃的汉画像石,第一个反应就是放下手头一切,赶到现场。为保护汉画,多年来她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但无怨无悔。

  灵石无言有大美

  守护传统任重道远

  与诸多根据汉画内容直观命名相比,郭书云对汉画的解读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贴切生动,内涵深厚;二是浓缩精到,皆为四字。

  南阳汉画收藏家、汉画学者袁祖雨说,郭书云的解读突破了以往对汉画单一学科式的评论,综合了社会、经济、宗教等多重文化因子,特别是注重从生活和民俗角度诠释,拉近了和现代人心灵距离。市收藏家协会汉画专业委员会主任、汉画传拓技艺传承人刘东阳表示,郭书云提出的“诗画同源”和“物必示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以诗书、史书等文献或实证材料为依据,对汉画的象征性和文化内涵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日报(2013-09-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