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商於道:唐诗之路

2013/10/17 14:32:20 点击数: 【字体:

    商於道,起自唐都长安,中经蓝田、商州,东至郦、淅之间的於村镇或七於铺(郦,郦邑,今河南内乡;淅,今淅川县;於,音“务”),故而得名。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时或有称为“商山道”、“商州道”的。

    商於道是唐代都城长安通往中国东南各地的一条重要干道,联系着吴越、江淮、荆湘、黔中、交广各郡、州、县,影响几达半个中国,唐王朝与东南各省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都要倚重于它。

    商州道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秦、楚之战,秦、汉之战,王莽与赤眉、绿林起义军之战,无不于此间争锋。初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道的经济、文化沟通作用突显重要。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的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道的便捷条件,竭蹶无停,络绎如织。难怪唐末诗人李贞白说,“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其时,商州“邮传之盛,甲于它州”。所以唐代诗人、文士、官员或上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道上的诗人,约二百余人。有的还往复多次,如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在商州盘桓过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挂单镇安云盖寺。盛唐隐逸派诗人王维,虽半隐辋川,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曾以题赠友人赴上洛赴任等形式,写过几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这一大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为伴,为后世留下了近一千首古典诗歌,而且名篇名句不少,像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千古绝唱。李涉的《再宿武关》一诗,毛泽东曾题录原文书赠亲友,他老人家传世的唐诗书法作品,目前公之于世的不多,足见他对李涉诗的推崇。唐代诗人在商於道上所写诗歌题材新颖,形式多样,一扫齐梁宫体诗绮靡颓废遗风,呈现出盛唐诗歌豪迈雄浑、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道路。因此,我们可以说,商州山水激越了唐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过唐诗以营养和精魂,商山道是盛唐时期诗人们一条互相交流、切磋提高,以至于将唐代诗歌推向黄金时代的“诗歌之路”。

    令人遗憾的是,历来的文学家与史学家对这条满淌唐诗的“诗歌之路”研究甚少,关注无多。人们比较多地注意到始于汉盛于唐的“丝绸之路”,而忽略了与“丝绸之路”并肩存在、相得益彰的“诗歌之路”。“丝绸之路”厥功甚伟,理应重视。“诗歌之路”也很辉煌,不该忘记。

    商於古道是唐代诗歌南北诗风交流融合的一条重要纽带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学术上“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文学上“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自隋唐统一,南北双方开始注意借鉴吸收。唐初就有人明确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的要求,但宣言终归宣言,这种交流和融合,毕竟是漫长的艰苦的,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接近劳动人民,吸收民间文化的丰厚营养,发扬前代和先辈优良的传统精华,加强自身素质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方可有成。若是关在小房子里,一味苦思冥想,将是无济于事的。

    贞元年间,有一位福建籍诗人欧阳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回程行经蓝关所在的东秦岭,触景生情,写下《题秦岭》一诗,诗曰:“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其中,“北行一步掩南方”一句,真是绝妙成典,将秦岭这个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写得神活灵现。这种实地感受绝不是关在小房子里能空吟出来的。还有李商隐的《商於新开路》一诗中的“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一句,历来评家都认为是李诗中的佳联。这首诗是写贞观七年(公元634年)上洛刺史李西华开商於新路六百里的,当时商於道是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来的新路,多走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能见度较低。李商隐的描绘.尽其妙,如其分。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他的名著《诗品》中,曾着重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诗的产生是由于客观的感召和刺激在作者心灵上的回应。欧阳詹、李商隐等唐代诗人在商於道上的诗作,正是钟嵘这一文学理论的有力诠释。

    长安诗人杜牧的《商山麻涧》诗,一改他此前《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题武关》中“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豪迈气概,逐渐显露出工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这首诗里,云光岚烟笼罩下的山庄,柔桑垂柳掩映下的人家,山村春日黄昏时分,禽兽豕奔归林,鸡牛入巷进栏,老者对酒啜饮,村姑簪花打扮的种种景象,和谐完善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幅丰富新鲜的夕照山庄图。景色气氛淳淡而深厚,简朴而亲切,能给人以历久难忘的印象。最后两句,是写自己常年官差奔波,惆怅迷茫心情的,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诗里表现“惆怅”也不是没有形象,空发议论,而是用“自念尘土计”,“溪边书细沙”的写意手法,生动而准确,又另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杜牧的《商山麻涧》诗这样写的:“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罇酒,倩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杜牧是陕西人,如果可以说他是北人向南人学习借鉴的一个范例的话,那么,湖南益阳诗僧齐已的《过商山》中“迭迭迭岚寒,红尘翠里盘”句,又是南人学北的一个重要例证了。诗中连用三个“迭”字作为起首一句,险奇贴切,意即商洛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山脉,都笼罩着岚烟雾气,红尘人家也都是在苍翠的丛林环绕中的小盆地里安家。所纪所写都是商山道上的实际存在,三个“迭”字,一个“盘”字,又岂是他这个诗僧在南方能见到的?是商洛这块北地给了他这样的灵感和笔触。

    还有江苏淮安籍诗人赵嘏的《商山道中》一诗,诗云:“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作者是借写商山盛夏五月份的气候状况来抒发自己的愁绪的。五月盛夏的商山,和暖如春,云净如秋,实在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深夜时灼热的云彩燃烧不起来,却使它愁得化为一溪清凉的河水。这种深切感受在江南是不能体味到的,因为“五月江南胜似火”,此时“商山好个秋”!可见南北的文化交流,还是须从自身的体察开始。

    南北诗风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将诗歌“留题驿梁”、“因题店壁”、“驿传见客”、“前后题名(处)”、“往来酬唱”、举行诗宴,临别赠诗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从诗人们在商於道上所写的诗题中明显地看得出来。

    商於古道是唐代诗歌各种流派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宝贵摇篮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到唐代发展到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整个诗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局面的形成,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创新的结果,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决定文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客观历史条件。

    唐代采取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造就了大批自耕农,提高了农民的身份地位和生产积极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科举取士在新兴的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面前展开了比较广阔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事业的种种打算。这批人生活上、仕途上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和磨炼,对社会情况、百姓生活比魏晋六朝士族特权阶级的上层文人更为熟悉,所以,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们充实、健旺。特别是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艺术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这些都使诗人们眼界开阔,信心增加,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许多诗人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国家的强大,鼓舞了他们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局的危机,激越了他们拯物济世的热情;山林的幽静,引发了他们追求闲适的消沉;仕途的不幸,触动了他们感怀伤世的愤懑。所以,在诗作中就呈现出不同风格和追求的差异。唐代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山水田园诗派等等在商於道上的创作实践中都有全面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0年后),他的好友李灵赴上洛出任刺史,他曾赠诗一首相送,诗题是《送李太史赴上洛》。原诗是:“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驿路飞泉洒,关山落照深。野花开古戎,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观的艺术才能,在这首诗中有了出色的表现,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写尽了商於驿路的种种景物。尤其是“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和“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两句,更是气势壮丽宏大,着重纪写商於六百里的宏恢环境,完全是“万里江山从头说”的大手笔。可惜,落句又回到佛家隐士空无寂灭的消极境界中去了。总之,他的这首诗既有陶(渊明)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又有润泽华采,的确深悟陶诗的“清腴”特色,难怪《东坡志林》说他:“味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山水诗写得清新自然,朗朗上口的,还有赵嘏的《仙娥驿》:“翠泾衣襟山满楼,竹间溪水绕床流。行人亦羡邮亭吏,生向此中今白头。”前联正面写景之美,尾联则由人衬景,不落俗套。韩偃的《山道中》,同他过去诗作的浓艳藻饰诗风截然不同,显然商山的峭壁野渡唤起了他作画的激情。原诗是:“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功夫。”点染名画需有功夫,摹写眼前山景却更比绘画还难,诗人造句匠心独到,令人叹服。

    作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是伟大的,也是典型的。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同封建权臣们决裂后,结束了他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离开长安东下,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商州刺史裴延庆与之交好,留他在商州盘桓数月。大概是当年八九月到郡,翌年春天离开。重阳节时他陪刺史裴延庆等随带衙役登临商州城南、濒临丹水的龟山,约社题咏,饮酒赏菊。宴席上既有胡人吹笛,又有越女弹琴,乐不可支,遂题《九日龟山登高》诗一首。诗中他借酒吟道:“赤鲤涌琴高,白龟道水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其中,“赤鲤”、“白龟”一联,描述大胆、奇特。用典自然,令人目眩神迷。“宾散”、“帽吹”一联,十分契合他那酷爱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酩酊大醉后,他好像要同天仙神灵相往来,一块对饮。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全诗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暂居商州期间,他的作品还有《泛石娥溪》、《东岩秋夜独坐》、《山人劝酒歌》、《谒老君庙》、《过四皓墓》等,其中也多有名篇名句,如《过四皓墓》中有这样几句:“垅寒唯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就使用大胆夸张,甚或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惊人的幻想,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商洛新闻网(2012-07-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