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的民间艺术——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西峡县志》记载,丁河高抬始于明初,盛于清朝,到了民国时期就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保存下来。
关于丁河高抬,还有一个与哪咤有关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丁河这个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不知道珍惜粮食,随便糟蹋粮食,玉帝知道了就派三太子哪吒带领火德星君等人,于正月二十三火烧丁河店,以示惩罚。因丁河是哪吒故里,他不忍百姓受难,就暗示当地群众放焰火,形似着火的样子,逃过一劫。老百姓为了感谢尊神哪吒,于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放焰火、演高抬,一直延续至今。
丁河高抬艺术是集戏剧、故事、雕塑、绘画、铁木工艺、装饰工艺为一身的“空中舞台”艺术。丁河高抬是以桌为单位,有单桌和双桌之分,凡一桌有一个人物的叫单桌、有两个人物以上的叫双桌,每桌都有一个主题或剧目。
每年春节前半个月,丁河民间高抬艺人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高抬。首先确定主题,然后立意、构思,最后做造型。高抬的题材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人物和古装戏人物,如“哪吒闹海”、“猪八戒”、“河蚌女”等。装扮者为五至七岁长相俊美、体重轻盈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着戏剧服饰。高抬的骨架由桌架、铁杆、坐叉三部分组成,装高抬时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裱、扎、画、塑加以粉饰,既要真实逼真、栩栩如生而又妙趣横生、不露痕迹。
丁河高抬以“奇、险、绝”著称,人物站立在“塔尖”、“鞭梢”、“扬起的鼓槌上”、“猪八戒的耙子上”、“倾斜的伞边”等,看上去奇险惊人,它的秘密全在用优质钢铁杆做主架造型上,俗称“铁拐”。如猪八戒和少女组成的“情意绵绵”高抬,猪八戒斜擎着钉耙,钉耙的顶端单脚站着一个打扮得花枝照展的少女,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其实钉耙的中间穿过一根用优质钢铁打的“拐子”,通过猪八戒宽大的衣服,通向桌子下面,用螺丝固定。桌子下面捆绑着装满砂子的麻袋,以增加底盘的重量,四周用装饰彩布蒙上一圈,外表一点也看不出来。钉耙上的少女,她的单脚紧紧地蹬在“拐子”上。“拐子”的最上端是半圆形的铁圈状,紧紧卡住少女的腰部,外面穿着色彩绚丽的古装戏服装,一点破绽也露不出来。
高抬出场前也有讲究,一个头戴礼帽,长着八字胡,穿着羊皮袄的“丑角”倒骑在毛驴上,驴身上排满了铜铃,另外一个画着“三花脸”的人牵着,沿着高抬要行走的路线快速的奔跑,这叫“报子”,“报子”出三遍,高抬就正式开始了。
高抬演出时,每桌高抬由四个身高一致的男子汉轮换着抬,四个人前后左右用“支杆”保护着上面的“人物”。演出队打着彩旗,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出游,穿街过巷、徐徐而行,街上万人涌动、人们竞相观看。
丁河高抬是自发的一种民间文化,它不仅有故事的趣味而且有戏曲的风姿;不仅有舞蹈的韵味,而且有杂技的绝招;有雕塑的形态和技艺的精巧。近年来,丁河高抬每年春灯节到西峡县城演出,还受邀到淅川、内乡等邻县演出,并多次进省和到南阳市参加民间艺术展演,受到好评如潮,201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新春期间,丁河高抬就成了豫西南人们期盼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