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南阳

南阳以文塑城 “非遗”保护应先行

2016/2/22 10:12:13 点击数: 【字体:

    南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南阳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记载着一个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文化形成的根源。以文塑城,就要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创造,珍惜今天的拥有,明确未来的发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是有魅力的,一个有历史的城市是厚重的。以文塑城,当让“非遗”保护先行。

    “非遗”保护,资源丰富

    南阳市有12个县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2009年全市非遗普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9多万条,调查项目1.6万多个。经过归类,整理出13个大项,包括语言文字类、民间文学类、民间美术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曲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间习俗类、民间信仰类、民间知识类、传统医药类项。其中语言文字类项目1000多个,民间文学类项目6500多个, 民间习俗类项目1900多个,传统医药类项目2000多个,其它每一类也都有几百个项目。这次普查虽然全面,但仍有大量隐藏在民间的“非遗”项目没有被挖掘出来,或者已经消失。毫无疑问,南阳市是“非遗”资源大市,同样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大市。

    “非遗”保护,成绩显著

    自非遗工作启动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并结合南阳市实际,出台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起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南阳市文化主管部门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了一系列保护非遗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有9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个项目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市政府公布了南阳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1项。6名传承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传承人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市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15年,南阳市又申报国家级传承人4名。

    南阳市成立了南阳艺校、南阳宛梆艺校“非遗”传承基地,将非遗传承与中职教育相结合,解决了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人才问题。

    南阳市大力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览等活动,将非遗带进社区、乡村和校园;成立学术研究机构和保护机构,南阳师院举办了板头曲理论研讨会;“文化遗产日”期间,南阳各媒体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5年“唱响白河”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每一场都加入了非遗元素,并专门打造一台“非遗”专场,通过舞台形式使人民群众了解、珍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参与保护工作。

    南阳市还积极组织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外地参加展览、演出。镇平玉雕到北京、四川、浙江参展;方城黄石砚作为国礼送给法国总统,方城石猴到山东参展;南阳烙画到台湾参展,南阳板头曲到周口淮阳参加中部六省非遗展演,内乡宛梆到郑州市参加非遗展演活动。非遗以文化交流的形式走出南阳,成为宣传南阳“以文塑城”的有效载体。

    南阳市对镇平玉雕、方城黄石砚、方城石猴、南阳烙画等与经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阳市经济效益的增长。

    2012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场会在南阳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文化厅领导和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南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2015年河南省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培训班在内乡开班,也是对南阳市非遗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

    然而就目前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一项新的工作,保护的范围广泛,任务艰巨。

    尽管南阳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非遗保护是一项新的工作,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更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逐渐消失;年轻人认识不到传承的重要性,许多传承人又年老体弱,南阳市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且是近十年刚开展的一项工作,目前南阳市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群艺馆、文化馆或其它文艺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需要加强。南阳市各级虽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不是编制单列的非遗中心,均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根本无法大刀阔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两级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太少。对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一直没有任何资金补助,起不到激励作用。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单靠文化主管部门和非遗项目自身的投入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纳入政府的项目工程,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如数字化记录工程的启动。

    省文化厅一直强调各地要建立非遗展示馆和传习所,南阳市虽有民间团体成立传习所,但文化部门尚无专门的场所,许多县级剧团缺乏必要的排练、演出场所。全国非遗工作都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以广东省为例,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款,2012年起,专款增到每年1700万元,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和专项的经费。相比而言,南阳市的非遗工作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文化部门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文化使命感。

    “非遗”保护 用好人财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它不属于任何个人或组织,它是一种公共财富,群众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制度保障、机构健全、资金支持、队伍壮大,简言之用好人财物。

    国家出台了非遗法,省文化厅制订了非遗条例,但相对应的保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南阳市仍有很大差距。南阳市需要科学谋划,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到政府的工作规划中,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安排,健全工作机构,在文化主管部门单设非遗科(目前我省仅有6个地市没有单设),成立专门的非遗中心(南阳市县区非遗中心与文化馆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设置编制,让非遗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机构有人员,让管理先行一步。

    非遗保护的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又广,而南阳市非遗队伍人才数量偏少,文广新局仅有两人从事非遗工作,还不是专职,各县区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非遗后备人才不足、活力不强,因此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必须抓好队伍建设,补充专业人员充实到非遗工作中,或者集全市之力成立非遗保护工作协会,无论哪个项目,都有非遗的专家人才,不管是非遗的资料整理或是数字化记录工程,都能提出可行性建设,设计可行性方案,有力促进南阳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非遗”保护 做好文化开发

    非遗是千百年来百姓文化的汇集,群众文化的结晶。非遗保护不只是把非遗当作历史封存在档案资料中,而是要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开发非遗文化,方言首当其冲。南阳十二个县区,有着各不相同的方言,承载着当地人的喜怒哀乐。河南方言的魄力曾被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用于经典相声名段中,“谁?我! Zhua,尿”四个字四层含意,谁于争峰?面对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正在渐渐消失。而对于远在海外的游子,出门在外,听到方言就感觉到特别亲切。什么是根,什么是魂,什么让人梦绕魂牵?也许只是幼时母亲的一声声呼唤,年青朋友欢聚时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方言是文化的魂,是故乡的根,将南阳十二县市区的方言集结成册,是南阳非遗工作的一项大工程。

    近年来大家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除了吃喝逛超市,可去追古忆昔的地方和事情太少。建议南阳市在公共假日,举办民俗展演,由政府牵头,文化主管部门实施,在市区群众聚集区,规划出文化活动广场,在公共假期,恢复传统节目习俗表演,非遗项目活态展演,让大家的节目过得更有文化氛围。

    非遗文化展演走出去,进校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传承运作。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制度保障,让南阳市更多的非遗走出去,让更多的人通过南阳的非遗了解南阳厚重的历史;把非遗项目带进校园,让南阳市从孩子抓起,在童心中播下一粒文化的种子,及早发现有爱好非遗的苗子,对于传承非遗的学生,对于愿意传承的艺人,都给予政策帮助和物质帮助。

    南阳市以文塑城,找准非遗文化开发的切入点,将会有更大更好更快的发展。楚风汉韵不只是属于一座城市,更属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广大群众。文化名城不是几个名人的文化,而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群众文化,非遗是所有文化的根,文化的魂,做好非遗项目、非遗传承,南阳市以文塑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市文广新局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