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剧团演员正在为大家演出
阅读提示
国家级“曲艺之乡”方城博望镇有个沙山村,全村近2000人,能够吹拉弹唱的村民就有300余人,一家几代传承戏曲的就有20多家,祖孙三代同台演出司空见惯,一个村就成立两个越调剧团。三天两头有戏唱,一天到晚鼓乐声声,唱出了农家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沙山村人爱唱戏,已有二百年历史
6月2日,方城县博望镇沙山村文化大院,一台由本村越调一团编排的《打金枝》正在村头上演。13岁的小演员宰占秋和50多岁的奶奶王炎同台演出,让村民看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
“沙山村人爱唱戏,已有200年历史了。”77岁的沙山村老艺人田金春告诉记者,一家几代传承唱戏的有20多家,沙山剧团不但唱遍南阳、方城,还走出河南,远赴湖北、陕西打过擂。
据越调一团团长宰长文介绍,1820年左右,由其曾祖父领衔,吸收本村及相邻的早元、付村、包庄等村能拉会唱、爱好文艺的农民40余人,自己对钱购买戏装、道具、乐器等演出用品,并出高薪从宛城区瓦店镇聘请老艺人周华堂担任艺术指导。从剧团正式成立起,演员们农忙时种田,农闲季节组织排练,出外演出。那时,出去唱戏一来图个乐趣,二来挣点钱粮养家糊口,演出的报酬一般按粮食折款,一场戏换来三五斗粮食足矣。
一村办有俩剧团,足迹遍布豫西南
据77岁的沙山村老艺人田金春讲,村剧团第一个鼎盛时期是民国初期。当时,演职员队伍发展到50多人,并有专门的“写头”(负责联系演出的单位或个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每个角色都有二三人轮换,演艺水平也不断提高,成了十里八乡叫得响的民间剧团。
“第二个鼎盛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沙山村给古镇博望争了脸。”博望镇副镇长赵碧波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沙山村越调剧团名气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不但吸引本镇、本县艺人加入剧团,而且淅川、镇平、叶县、宝丰等十多个县、市的艺人也慕名加盟。1998年,博望镇被评为国家级“曲艺之乡”。
到了2009年,村里又成立了沙山越调二团,演出足迹踏遍豫西南10多个县、市。2010年还远赴湖北省朱集镇、黄集镇及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与演艺同行“争霸江山”。
从正月初一到年底,一天也不歇场
记者在沙山村看到,这个村子里的住房明显比周围其他村子要好,很多家庭住上了小洋楼,门口停放着小轿车。
“今年的演出从正月初一已经排到了年底,一天也不歇场。”越调二团团长高成林告诉记者,近些年,传统戏曲开始升温,再次受到百姓欢迎。他估算一下,每年全村村民外出演出的收入就达300多万元。
“现在村里玩麻将、打扑克、赌博现象少了,出现了邻里和睦、家庭团结、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该村村支书宰付堂乐呵呵地说,剧团自编自演宣传农村新风、计划生育、普法教育的小剧目就有20多个,经常应邀参加市、县计生、综治、文化部门组织的文艺宣传活动。该村多次被县、镇评为“双文明村”、“文艺宣传先进单位”、“治安稳定先进单位”。(原标题:方城县博望镇:一个村里俩剧团 三天两头唱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