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南阳

罗卷人生

2016/9/6 14:44:27 点击数: 【字体:

    “唱腔要带感情,有节奏感……”8月26日,在邓州市桑庄镇孔庄小学的罗卷戏国家级“非遗”培训基地,一位老人正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学唱罗卷戏。他,就是罗卷戏传承人刘银各。

    据刘银各介绍,罗卷戏是我国稀有剧种之一,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来,被戏剧界誉为“戏剧活化石”,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风格。传统剧目有三四百出,以反映历史故事的“袍带戏”居多。邓州罗卷戏曾唱红中原大地,民间曾传:“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

    2006年,邓州“罗卷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银各。

    “罗卷戏唱腔分类极为细致,唱法及调门比一般戏曲更苛刻。”刘银各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音韵,词格为七、十字句,以婉转清新、优雅抒情见长。”罗卷戏伴奏乐器多,凡有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深受群众喜欢。后来,由于战乱和管理等原因,剧团历经三起三落,到上世纪70年代,才又“重见天日”。

    今年53岁的刘银各,其爷爷刘长江是孔庄村罗卷戏剧团的创始人。在刘银各5岁时,投师爷爷的徒弟王云亭、王学彦等人学习罗卷戏技艺。从倒立、下腰等基本功,到学唱、念、做、打,刘银各每日都给自己加“私功”;从吐字行腔到表演身段反复练习,甚至连吃饭、做梦都在模仿师父的一举一动。

    “俺17岁登台演出,那时候剧团七八十号人,到一地一演就是三四天,逢年过节还得提前请。”回忆起曾经每年演出500多场的辉煌,刘银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全国仅存孔庄村这一个罗卷戏剧团了。高楼拆了可以再建,这些东西丢了,上哪儿捡回来?”看到剧团的老人相继去世,艺人越来越少,红火一时的罗卷戏面临失传,充满担忧的刘银各坐不住了,他和20多个老艺人自发行动起来,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非遗”传承挽救战。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们多方筹措资金购置服装、道具,组织剧团到各村巡回演出,根据所学整理收集剧本二十几本,编写出版《邓州罗卷戏》专著,还开设了罗卷戏培训班,开展罗卷戏进校园活动,以吸引和培养更多传承人。

    谈到带徒学艺,刘银各更是深有感触,“罗卷戏传承得从娃娃抓起,因为孩子对艺术的喜欢是更加天然的、发自内心的。我的演唱技法,全是师父口传身授的,咱们要像传接力棒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罗卷戏重放光彩是我的梦想,我们现在忙着传承罗卷戏,感觉生活很充实、很快乐。”说起这些,刘银各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板头曲:丝弦奏绝音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