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传入曲种,又称评词,源于唐代的说话,两宋的讲史。据南阳市评书艺人陈秀山,邓县评书艺人赵中英等人口述:“清末时传入南阳,最初以说‘黄天霸’为名”。1905年前后,邓县已有高光三(1881-1977)从艺,20年代以后,艺人从山东、陕西、湖北等地相继来到淅川、新野、桐柏、镇平、南召、唐河、方城等县行艺,评书逐渐普及。
评书艺人从艺者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娃娃腿”,即从小从师学艺,属江湖艺人;另一种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半路从艺,根据《三国》、《水浒》等古典小说讲说,称为说“页子书”。如桐柏县艺人赵国珍,本人很有学问,中年家道衰败,生活无着,为了糊口才被迫说“页子书”,曾到湖北的襄樊、老河口等地行艺。说“页子书”的艺人又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当场照本宣读,然后仔细讲解;另一种是在说书之前,阅读某书章节,说时只根据书中情节临场自由发挥。
江湖评书艺人所说的评书多为口耳相传的长篇大书。一部书少则能说十天、半月,多则数月、半年不等。大书有“书纲”,又叫“梁子”,而具体的情节叫“蔓子”。由于每个艺人的书路子不同,细节和叙述故事的方法也不同。但不论如何安排情节,一定要以书纲为依据,不能抛开“书纲”任意蔓延。在具体说时又分为卡陀、分回、设拔、牵关四个步骤。卡陀即把一部长篇大书分做几个段落,分回是在一个陀子里又分为几个小段落,每个陀子和分回都有一个主要事件和高潮。设拔即情节内在矛盾的互相牵制;牵头是人物关系与心理活动和周围人物事件的关联。
邓县已故评书艺人赵中英对讲述长篇大书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称为“四粱,八柱”。四粱即书根、书领、书胆、书筋;八柱即男女老少精憨正邪。说书要有“扣子”,赵所说扣子又分大扣子、小扣子、连环扣、鸳鸯扣、子母扣、阴阳扣、风火扣、人情扣。大扣子以故事情节取胜,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往往穿插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描述细节为主。
南召县评书艺人孙书明等艺人把使扣子,叫做“笔法”:有正笔、倒笔、伏笔、暗笔、惊人笔、补笔、重笔、反笔、分笔、评笔等。利用各种笔法,使用雨夹雪、提闸放水、搭桥过沟、遇路转弯、逢枝开花、三岔路、葫芦口等评书表现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艺人,多在茶馆说书。收费办法,有茶钱、书钱一起收,收场后按碗分成,也有少数茶馆包场,以质论价。各县专业团、队的评书艺人较少,只有南阳市的陈秀山、唐河张
明全、姚英敏、邓县的高光三几位艺人。张明全于1980年自费赴武汉市拜湖北著名评书演员李少霆为师,学习长篇大书《三杰八俊十二雄》经常演出。女青年演员姚英敏于1981年-1983年自费拜著名评书老前辈吴慎动为师,吴擅长武打袍带书,把集一生心血的评书《青衣女侠》传给了这个关门弟子。姚除在本地区演出外,近年又到湖北、山东、豫东各地演出,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南阳评书的书目多为长篇。有按小说底本讲述的“页子书”,有艺人口耳相传的“路子书”。大致分为历史袍带、长枪、侠义、短打、神怪等五大类,主要传统书目有《徐良挂帅》、《五虎平西》、《三国》、
《西汉》、《说岳》、《大明英烈》、《三侠剑》、《水浒》、《施公案》、《彭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绿牡丹》、《白牡丹》等数十部,还有《铁道游击队》、《林海雪源》、《红岩》等几部现代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