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南阳曲艺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 南阳曲艺-鼓儿词

    鼓儿词

    鼓儿词是我国一个古老、独特、稀有的说唱剧种。它最初..[详细]
  • 南阳曲艺-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南阳地区主要曲种。源于明..[详细]
  • 南阳曲艺-三弦书

    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古老..[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蛤蟆嗡

2016/5/17 16:34:38 点击数: 【字体:


    蛤蟆嗡,流行在南阳渐川县的稀有曲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琴头有蛙状雕饰物,拉起来嗡嗡作响,人们把这种乐器称做“蛤蟆嗡”,同时也是这一曲种的称谓。蛤蟆嗡又有别称“二棚子”、“故事戏”、“花鼓子”、“调子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蛤蟆嗡流行于淅川的张湾、老城、宋湾、荆关、大石桥等乡镇,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有单聚(已故)、周纪章、张书申(已故)、魏金山(琴手)、闫生俊、闫法科等人。
   
    关于蛤蟆嗡的历史,既无记载,又无前辈艺人详述。但根据“花鼓子”这一别称来看,很可能是流行在汉江流域的“花鼓戏”传到淅川的,它的音乐唱腔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它是在民歌、小调、曲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蛤蟆嗡既在舞台演出,又在地摊演唱,这种在地摊演唱的蛤蟆嗡其表演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传,所以又叫“地蹦子”,它既演又表,载歌载舞,有时还踩着高跷演唱。因而,又叫故事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蛤蟆嗡以戏曲演出为主,建国后,以曲艺形式(地蹦子)演出为主,往往与锣鼓曲同场演唱。
   
    由于它的音乐结构过于严格,即有较固定的复调程式,因而造成其自身日趋僵化,不易流传。同时它的曲目中淫秽的唱词较多,由于社会习俗,民风的净化,致使“花鼓子”日渐衰落。
   
    淅川县人民政府曾一度给予扶植,建国初期演出了《血泪仇》,终因观众不多,而一蹶不振。近十年来,蛤蟆嗡已无人演唱。尽管如此,这一曲种留下的“复调”音乐结构形态,仍是一笔宝贵的曲艺遗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研究。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评书上一条:槐书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