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以说讲为主。产生于民间,南阳称之为“拍瞎话”、“说古今”,各县市口头流传的各类民间故事浩如烟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普遍受到重视。在报刊发表的民间故事,以及说讲的各类题材的新故事数以千万计。“说讲故事”(简称故事)正是在民间故事和供人阅读的文学故事基础上,加上表演艺术,走上舞台的曲艺新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有了俱乐部,乡村有了文化室,这些地方成了讲故事的主要场所。50年代初,南阳市工人俱乐部干部兰健民率先举办周末故事会活动,先后说讲过《青山血泪》、《江水滔滔》、《红色保险箱》、《猎字100号》等故事,颇受群众欢迎。1963年他又把《雷锋的故事》搬上舞台,并说讲了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在这一时期,各县、市、农村说讲故事的活动普遍开展,内乡、邓县、唐河等地的故事会都很活跃。
1978年后,各县、市文化馆开始培训故事说讲员,1979年南阳地区举办首届故事汇讲,全区故事活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支庞大的故事创作队伍和故事员队伍逐渐形成。自1979-1988年,先后举办新故事汇讲六次。说讲新故事近三百篇,涌现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故事作者,他们是范牧、闫天民、习沼、王国全、谢起超、周学忠等,新故事《看风水》、《一百个放心》、《喜宴上的来客》、《死猪官司》、
《银元祸》等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并在省和中央的刊物上发表,或在汇讲中获奖。
南阳的故事说讲形式有:
拉家常式。这是传统的说讲形式,这一形式具有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特点,也是开展群众性故事活动的最好形式。以这种形式说讲的主要故事员有南召的褚虎臣,新野的杨清江,南阳县的田兆宾等。
讲表式。它以讲为主以表为辅,是在拉家常式的基础上,从评书、相声中吸收借鉴其某些表演手法,从而丰富了故事的讲说艺术。这一形式适应性强,说讲不限题材、场合,是新故事的主要说讲方式。其主要故事员有唐河的赵云生,南阳县的边付冉、鲁紫惠等。
朗诵式。是在小说朗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话剧、电影和诗歌朗诵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声调优美,语言要求精炼,注重表情,动作不多,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一形式学习是分不开的。1980年群艺馆馆长岳琰,副馆长李长溪先后两次率故事作者、故事员应邀参加了辽宁省故事说讲会。1981年,张楚北、范牧率作者、故事员参加陕西省故事汇讲。同年,又参加了河北省举办的故事汇讲。
80年代以来,故事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曲艺团队开始将其搬上舞台售票演出,使这一以业余活动为主的曲艺形式,开始向专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