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南阳曲艺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 南阳曲艺-鼓儿词

    鼓儿词

    鼓儿词是我国一个古老、独特、稀有的说唱剧种。它最初..[详细]
  • 南阳曲艺-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是南阳地区主要曲种。源于明..[详细]
  • 南阳曲艺-三弦书

    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古老..[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槐书

2016/5/17 16:22:26 点击数: 【字体:

槐书

    槐书,本地曲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新野县沙堰镇附近的芦堰村,槐书于辛亥革命前夕濒临消亡。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在开展民间艺术普查时,发现了这一消亡五十年的曲种。把仅有的一位七十七岁高龄的艺人汝新和(艺名汝和尚)请到新野县曲艺队,进行抢救挖掘,记录了《打蛮船》、《小姑贤》等十七个槐书曲目。除《打蛮船》有万余字外,其他大部分均为二千字左右的段子,抢救中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记谱整理。同年,县曲艺队经过整理加工后把《崔罗斗》、《叉衙门》搬上曲艺舞台。从而使五十年无人演唱的槐书,又重现于观众面前。
   
    据槐书的唯一传人汝新和讲,沙堰一带耍猴人很多,芦堰村有兄弟三人(其姓名已不可考)以玩猴为生,他们南下湖广,西进秦川,为了多挣钱,耍猴时边唱边耍。每到一地,为迎合观众的兴趣,招来更多的观众,就学唱当地的民间小调,后来,逐渐唱一些有情节的词曲,并加进了小锣、小鼓伴奏,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其形式渐趋完善,三兄弟每逢回村,常在家门前大槐树下演唱,听者众多,久而久之,称它为槐书。老艺人汝新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唱槐书。
   
    槐书的基本曲调只有四个乐句,旋律、过门都具有浓郁的西北韵味,尤其与陕西曲子里的[尖尖花]相似,并揉进了一些新野县的音调,如[垛子句],从而构成了具有叙事性强,曲调明快特点的槐书唱腔。
   
    因槐书具有西北韵昧,因而又产生了另一种说法,即明初洪武年间,在连年争战之后,接着又发生了一场瘟疫,使中原人口大减,新野县境内人烟稀步,明朝廷强迫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的老百姓南迁至此。这些移民,为使其后代不忘故土,祖辈相传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人,把从山西大槐树下传来的说书,称“槐书”。
   
    1963年新野县曲艺队青年演员曹献珍、吕成敏演唱的槐书传统段子《崔罗斗》、《叉衙门》参加了南阳地区曲艺会演,获音乐、演出两项奖,自此,新野县曲艺队便把槐书做为上演的主要曲种之一。同时,淅川、南召、方城、唐河等县曲艺团、队互相学习,也把“槐书”这一曲种搬上了舞台。
   
    随着槐书的影响扩大,观众增多,反映现代生活的槐书曲目也不断涌现。1965年,田振荣、曹献珍演唱的现代槐书《夫妻俩》、《双育苗》均在地区曲艺会演中获奖。1978年槐书新作《爱田新歌》参加南阳地区曲艺会演,被推荐为优秀节目赴郑州演出,《河南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1984年槐书《削价姑娘》在地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献礼观摩演出中获创作、演出二等奖。近年,活跃在山区的南召县说唱团所演唱的槐书《爱田新歌》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至今常演不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蛤蟆嗡上一条:渔鼓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