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昌邑:探索乡村非遗传承新机制

2017/6/30 18:24:51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讯 近年来,昌邑市按照乡村文化传统激活与传承创新实践的设计规划,狠抓传承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公共设施利用、社会闲置场地租用、企业合作开发和民众家庭作坊等方式进行传习场所建设,形成了各具功能的非遗设施三级网络。

    第一级为设于中心社区的非遗资源相对集中的综合性传习中心,目前已在柳疃、石埠、下营、奎聚、卜庄建设了5处,这些传习中心均具备非遗传习、技艺培训、成果展示、文化体验和文化研究等传习功能。第二级为设于各社区和村落,具备传习带徒、营销门市功能的手工技艺传习点和社区传统音乐、戏曲、舞蹈、曲艺排练厅,现已在各街道社区建成30处。第三级是以家庭为载体进行传承的传统工艺作坊和社区非遗专业户,目前全市已发展到500多家,主要从事的项目为毛笔制作、土陶烧制、草编蒲编、碑石雕刻、砖雕古建、酱菜香油、面食锔艺等,这些项目进家入户,已成为乡村能工巧匠的生存方式,成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立脚点。三级传承载体各有不同功效,传习中心是区域内非遗传习与传播的样板田,传习点是非遗传承人精耕细作的责任田,非遗专业户则是民众倾心呵护的自留地,三者合一,构成了乡村文化传统存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昌邑地处潍水流域下游和入海处,历史上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特点突出、民众认同度较高。民俗是民间文化的土壤,是社区村落凝聚力的黏合剂,是族群精神的高度统一体。针对这一文化特性和区域特色,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挖掘和恢复传统民俗代表性项目,规划建设了4个民俗文化示范区。

    同时,昌邑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乡村文艺带头人和当地成功知名人士的积极能动性,建立了社区传统文艺表演、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民俗活动组织和非遗传承设施建设等民间文化带头人制度,壮大了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让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创新发展得到了保障。

    如“昌邑砖雕”传承人2016年培训居民200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昌邑乐春面艺”为社区150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使下岗职工重拾了生活希望; “昌邑剪纸”“蒲苇草编”“昌邑毛笔”“小磨香油”“西河大鼓”“小章竹马”“郭家庄打秧歌”等项目在传承带头人的带动下,依托社区资源,将民间艺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广大民众的谋生手段,实现了共同致富和共同娱乐。

    (张 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