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黄雪寅:展示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是首博的一个态度

2016/7/4 11:07:23 点击数: 【字体:

  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就随时可以看到首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是不是很酷?
 
  6月11日,首都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示”平台上线,展示了从商代到民国时期的文物藏品共计10022件(套),包括金器、玉器、瓷器、铜器、银器、文具、印章、钱币、佛像、玉杂、绘画、契约等12类,其中不乏特色精品。这也是国内首个可移动文物成果普查平台。
 
  一个平台的上线,正在让文物从“展线”逐步走向“网线”。
 
  为什么要做可移动普查?为什么要把普查成果上线?后续我们还能做什么?6月23日,在首都博物馆的会议室里,副馆长黄雪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让文物活起来 先要摸清家底
 
  记者: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保护文物,不是一句空话,能否介绍一下开展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情况?
 
  黄雪寅:2012年国家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这是一次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展开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作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从2014年开始对本馆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工作,并组建50多位专业人员构成的普查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年底基本完成了首博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整体任务。2016年,普查小组进入到纠错整理阶段。
 
  记者:这次首博推出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示平台的初衷是什么?
 
  黄雪寅:习主席说过,“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每一位博物馆人来说,如何活起来是一个课题。普查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开始思考如何能让公众了解首博有哪些可移动文物?如何实现普查成果转化,充分挖掘文物的教育与科研价值,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于是我们想到了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线上展示平台。
 
  落实让文物活起来,要落在实际的行动上。这次推出线上展示平台,也是我们的一种态度。
 
  记者:平台上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
 
  黄雪寅:其实目前我们很忙,主要是在核对数据,数据量非常大,要一条一条的核对,一件都不能漏。所以上线这个事情是抢出来的事情。设计展示的界面,包括每一步点进去,观众怎么操作易行,怎么简便,能否把这些文物没有障碍的查询出来。我们与专业的技术公司不断的讨论磨合。可以说,这次合作是业务和技术的无缝连接。
 
  平台上线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尝试。以前没有做过这个,一切都是未知的。下一步我们会根据用户和观众的需求,调整我们的步伐和标准。
 
  记者:这次上线了多少件可移动文物,全部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最后会全部上线吗?
 
  黄雪寅:这次首博可移动文物普查共清点出20多万文物。本次上线的10022件文物只是首博家底很小的一部分,陆续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的文物上线,会有一个五年规划。最终,大家会看到首博所有的馆藏文物。
 
  可移动文物普查 在人在制度
 
  记者:首博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主要是谁在做?
 
  黄雪寅:文物普查不是一般意义的点数工作,更需要的是一种专业能力。在这次文物普查之中,我们聘请了行业内的老专家来负责文物鉴定工作。拍照工作也是一人一组,同时又从相关的业务部门抽调骨干员工组成了普查小组。
 
  记者:普查小组有多少人?
 
  黄雪寅:普查小组共有50多人,普查工作不是人越多越好,主要是根据文物库房的需求来确定人员。针对每个文物类别我们再分小组,参加的人员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记者:他们是如何进行普查的呢?
 
  黄雪寅:参加文物普查的骨干人员也是首博重点培养的生力军,他们完全脱岗,只做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到不同的组里面。考勤和年终绩效考核全部都是在可移动文物普查小组里考核。因为之前有的员工没有接触过文物保管工作,所以首博还组织了专业培训,比如拿文物这件事情,有盖的文物怎么拿,没盖的文物怎么拿。有耳朵的怎么拿,没耳朵的怎么拿,这些都是文物保管的规范动作。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只队伍得到了锻炼。
 
  许多从事展览或者研究工作的年轻人平时是没有机会看到文物实物的。通过这次普查,他们接触到了文物,对他们的冲击很大,这是书本上没有的。当他们和文物建立了感情之后,再做博物馆人感觉就不一样了。
 
  记者:在普查过程中,我们是否有一些制度保障?
 
  黄雪寅:文物普查顺利、安全的进行需要一系列的保障制度。首博制定了文物进库和出库安保制度,包括人的检查制度,物的检查制度。比如说垃圾怎么扔?文物库房的垃圾是不能随便扔的,扔的时候对每一个字条,每一张字片都要重新检验,如果没有主任的签字,没有库管员的签字,安保部门的主任是不会把垃圾放出去的。也可能一个小纸条就是一件文物的出生证。如果纸条没有了,就永远都不知道这件文物来源了。就这么简单,但是也这么重要。
 
  除了对物的保障制度之外,对人也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不是说我们不相信员工,而是用制度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进库不能带包。不能随便拍照上传,包括工作现场的照片。包括登记,录像都是有记录可查的。我们会定期把数据导出来,如果发现问题,有完整的资料可以查。
 
  探索普查成果转化 尽精微 致广大
 
  记者: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对首博发展有什么影响?
 
  黄雪寅:2005年底,新址的首都博物馆开始试运行。这几年首博在展览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从之前的“呦呦鹿鸣”到现在的“海昏侯特展”,近10年来,首博举办了大量的展览。众多的展览也牵扯了文物保管部门的精力,很多馆藏文物都没有开箱。这次普查对首博的文物来说是个大检阅。
 
  很多文物以前只有编号,没有资料,这次普查我们全部开箱进行登记。通过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首博对藏品进行科学登记,规范梳理,完善藏品信息,全面提高了首博藏品管理工作的水平。下一步首博会开展各项研究和展览,研究量很大,整体的业务水平会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升。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如果家底不清楚,很多事情就会受影响,如果家底清楚,包括人才的培养,方向性就会很明确。
 
  记者:这次普查有什么惊喜吗?
 
  黄雪寅:当然有啊,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物件在普查中被发现了,比如说兰亭序拓印有6件,其中宋拓兰亭序1件,为一级品 明拓5件为三级品。书法藏品中各家临兰亭序11件,其中明代1件,清代10件,三级品8件,参考品3件。以前只知道有,但是这次就很明确的知道数量是多少。
 
  记者:后续对这些普查的可移动文物我们有什么计划吗?
 
  黄雪寅:家底摸清后,首博首先公开部分重要藏品,与社会共享普查成果,让公众从中受益。展示平台不仅有藏品的名称、尺寸、材质、年代等介绍资料,包括图片也是可以放大看的。如果你想出一个创意的产品,可以根据这个图下载,来设计产品。这个图对一般的研究者来说,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
 
  但是文物毕竟属于文化遗产,按照国际惯例,即使是数字化的文物图片,也是有一定的版权,不能无限制的被全社会拿来使用。我们的图片是有水印的,图片像素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如果要把图片做出版使用或者大的宣传广告使用,那么就需要得到我们的授权。我们也是有一定文物版权保护的流程的。当然,如果你只针对这个产品做创意开发,需要量身定做,可以和首博进行合作。
 
  除此之外,在这次普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文物因为长期在库房的箱子里,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灰尘或者破损。针对这些问题,首博调动了技术保护部、保管部、总站三个部门把需要修复的文物进行统计,按照计划将陆续进行修复工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