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 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教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汲取了古代原始宗教与民俗的营养。道教兴乐又因与宗教血肉相连,故其音乐形式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道教音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教音乐。其中,斋醮音乐又叫“道场音乐”或者“法场音乐”,是道教在斋醮仪式上所使用的音乐,是道乐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一种类型。斋醮音乐集中表达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民间也有道教音乐就是“斋醮音乐”的说法。
道教来源于上古的巫文化,而道乐也与其渊源颇深。上古时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师们在对天神祈福时,常常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来迎接和娱乐神明,祈求神明的保佑,所以那时民间巫舞、巫风盛行。道教与原始社会中的“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认为,道乐应当也在远古巫文化的祭仪乐舞当中。由此可知,道乐的内涵实际上也包括了乐和舞两个部分,以乐为主,以舞为辅,在道教的宗教仪式中,这两部分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道人们依据乐音而舞,使仪式完整而又生动。道教的法事活动实际上是由古代巫覡的祭神仪式承袭和发展而来,所以早期的道乐只是直诵经文,并没有音腔,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华夏颂”、“步虚声”等关于道乐腔调韵律的记载。虽然道乐理论在东汉时已在《太平经》中有所记录,但是道乐真正的滥觞还是被认为应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释老志》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驾龙,亲临嵩山授予寇谦之“天师之位”,并且赐予他《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而后,寇谦之通过对东汉以来原始道教的总结和改造,制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音谱《乐章诵戒新法》,由此才将经文的直诵改为乐诵,出现了最早的书面经韵乐章。在那之后,庐山道士陆修静通过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道乐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道乐在各朝各代都有发展,其中唐朝是道乐发展的繁荣时期。唐朝兴道,不仅有玄宗作《霓裳羽衣曲》,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道乐名篇,例如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的《玄真道曲》和《大罗天曲》,以及时任工部侍郎的贺知章所作的《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等。此外,宋代和明代也是道教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北宋的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不但辑录唐宋时期的50首道乐曲谱,还记述了道教音乐的历史和基本常识,是道乐史上的重要文献;而在明朝时期,道乐被进一步规范化,出现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这部著作用工尺记谱法记录了道曲14首,内容丰富。道教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粹。
在音乐认知这一部分,道教继承了古代以歌、舞、乐等形式娱神、悦神、降神的传统,道教徒兴乐,认为音乐能够通神明,所以道教之乐有“下得其意已乐身,上得其意已乐神灵”的精神意义。其实,各家之乐都有其独特的品格。如元人南芝庵在《唱论》中说: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道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与信仰的内容密切相关,有着其固有的宗教属性,这被叫作“道情”。道乐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但是其根本依据还是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重视生态、崇尚自然、追求无为与逍遥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其音乐品格。所以,道乐总是表现出一种纯朴、飘逸、淡雅的自然风韵。同时,因为其宗教属性,又拥有布道、事神的功能,给人一种玄妙清远和超凡脱俗的神圣感。所以道乐的本意不在其艺术性而在其宗教性。如,道众在做法事时,要将吟唱、禹步、奏乐等连贯其中,而执仪者必须庄严作象,身、口、意相合,面对神明时,要虚心敬意。另外,道情得以呈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演奏道乐的乐器是以“法器”为主,“乐器”为辅的。道乐中清脆、空灵的音乐形态大部分来自于钹、铃铛、磬等法器,这些法器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与意义。以这些法器奏鸣出来的音乐,在道教徒看来,其仪式行为多于且高于艺术行为,是念经释怀的一种具体程序。道乐的精神在于“道情”,也就是道乐中所诉诸的宗教情怀,道乐的这种情怀与道教的教义理念将道乐塑造得仙逸飘渺、出尘淡雅。
道乐中道情的属性是通过音乐本身的属性和以道教教义为指导二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太平经》最早记录了道教的音乐理论体系,从其描述来看,无论是音乐形态或是音乐内涵,道乐都是源“道”而生的,由此大道而形成的音乐自然是一种无限的博大音声,神秘而圣洁。而道乐的音阶清脆雅致、旋律微波曲折、音频和缓、节奏自由,曲子则是圆融而飘渺,形成了一种与俗不同的道乐之仙态。
道情是道乐的灵魂所在,所谓道乐之“仙”也是承袭道情而来。道教以修炼成仙为其基本命题,而道教的修炼又以虚静为最高境界。《太平经》卷137至153中描述的就是道乐“循天地自然之道,追寻万象清明,心外无波”的最高境界,与道教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这种“仙情”是在人追求虚无之道的心理背景下,通过玄妙的乐音组织,以道乐这种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致虚、常静、无为都是道乐的审美标准,所以道士斋醮时颂诵词章的腔调,也总是呈现出一种高远虚空的情态。此种风格最突出的便是道乐中的“步虚声”。据说“步虚声”是众仙云游虚空时的歌诵之声,因其音韵若众仙飘渺行于虚空歌诵之音而得名。而书中记载的“步虚”是“发符”科仪程序开始时唱诵的第一经韵,是奠定乐曲基调的第一章。行法道士在唱诵此经时,要调试好自己的身心状态,以使其步入清虚之境,这样才能将此经韵表现出来。道教音乐名曲有:蓬莱仙韵净天地神咒、南清宫、玉皇赞、二郎曲、三清胜境 、仙家乐、白鹤飞、鸿雁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