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有“春雨贵似油”的说法。“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这是春联,说的也是春雨。那时候,悠悠万事,肚皮为大,所以老街有不少农谚流行,“春雨贵似油”就与农事有关。雨润大地,农桑有喜,空气清新,老街的大槐树湿漉漉的,连房檐的灰瓦都被洗干净了。人们心情好了,忙起来也有劲儿。
不过,下雨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春雨贵似油,下得满街流”,老街人说这话时喜忧参半。过去老城的街道多为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
遇到下雨天,满街流动着“伞花”。那时的伞有油纸伞和布伞两种。油纸伞多是绛红色的,布伞多是黄色的。伞柄和伞骨全是木制的,颇具匠心。
油纸伞现在很少见,偶然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春雨江南,美人迟暮,打着一把艳艳的油纸伞,便觉得风韵无限。布伞更是难得一见,也许只有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才能看到。
说到伞,人们自然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其实在老城,雨天里撑一把花伞的少妇和姑娘,婀娜多姿地走在老街上,出入老宅,那是常有的风景。
在老街,还有买不起伞的,用草帽或麻包片当雨具。脚上穿的多是胶鞋,有深腰和浅腰两种。
下雨天,从老街的小学里出来的孩子们,脚上胶鞋的颜色与头顶雨伞的颜色相映生辉,也是一景。
我小时候还见过“呱地板”(木拖鞋),木脚很高,雨不大时穿上它还凑合,雨下大了就不行。
过去,有钱人还穿一种叫“泥屐儿”的雨鞋,木底牛皮帮,用桐油漆过,也是套鞋,穿起来显得臃肿,但能在雨天行走,还很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