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上的后妃阶层,留下好口碑的似乎不多。但扳着指头算一算,有那么几个后妃确实很贤惠,很善良,她们深明大义,在帝王枕边吹着和谐风,下着早春雨,对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位。
长孙皇后是鲜卑人。你也许会说,鲜卑族应生活在大漠里,她咋就在咱洛阳土生土长哩?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在唐朝的前面,不是曾有一个北魏王朝吗?北魏孝文帝对洛阳热爱得不得了,劝着逼着鲜卑人和汉人通婚,骗着哄着把京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所以长孙皇后这朵鲜花,就在洛阳这块土地上绽放了。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她的母亲姓高,也很有文化,所以她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贤淑温柔。算卦先生为她测了生辰八字之后说:这小闺女“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这么好的女子,得找个好婆家!于是13岁的她,便嫁给了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17岁的李世民。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18岁时单枪匹马闯入敌阵,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20岁便有王者之风,能广招豪杰;21岁随父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挥兵收复洛阳,扫平中原,完成大唐统一大业。他南征北战期间,长孙王妃舍命追随,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战事之余得到抚慰。
李世民虽非太子,但功劳很大,其麾下猛将如云。武将有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等;文臣有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学士”。这种局面令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非常不安。他联合三弟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情势危急,长孙王妃的哥哥长孙无忌劝李世民痛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史家写到玄武门之变时,都要叹一口气,为这种骨肉相残而惋惜;又都荡开一笔,漏写了长孙王妃当时的态度。现在我把它补上——当时长孙王妃是极力反对李世民伤害其兄弟的,但她一个女子,根本挡不住一场宫廷政变的发生,那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起承转合之间,她的丈夫李世民已经具备称帝的资本了。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年事已高的李渊,禅位给英姿天纵的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长孙王妃就成了长孙皇后。
二
当皇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难免骄矜自傲,不可一世。但这位洛阳女子当了皇后之后,反而更加谦虚、贤惠。你说她是装样子吗?不是,她这人就是这样,做女儿是个好女儿,做媳妇是个好媳妇。对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尽到了儿媳妇的责任,每日早晚两次请安,提醒宫女安排好他的生活起居。对后宫的其他嫔妃,长孙皇后宽容随和,不争专宠,有意让嫔妃们都沾一沾唐太宗的“阳光雨露”。李世民见她如此通情达理,甚感欣慰。这样一来,唐太宗的后宫非常平静,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这在历代宫闱中是极少见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能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硬手腕,而长孙皇后凭的是软心肠。后宫安宁,使唐太宗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料理军国大事。
基于此,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一些军国大事和赏罚细节。长孙皇后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预国家大事,所以总是笑笑,并不回答。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想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只好说:“现在天下初定,百业复兴,形势虽好,但也要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是总的原则。至于别的我就说不出什么道道了。”
事实证明,不仅李世民记住了长孙皇后倡导的“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之后的历代帝王也记住了这两句话,这八个字成了帝王们的座右铭。由于当时没有战争,武将疏于练兵,兵士疏于骑射。唐太宗根据“居安思危”这句话,招集武官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为督促武官练武,并把演习成绩列为考核指标,作为武官升迁及奖罚的重要依据。
这样一来,朝廷开始重视军事,宫城之内刀枪林立,战马列阵,似乎多了些肃杀之气。有人看不惯,建议禁绝此种场面,并上疏建言:“除了皇宫守卫和个别功臣之外,其他人等不得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带弓挟箭出入宫城,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疑人来害我!”
长孙皇后的一句“居安思危”,使皇上如此重视并付诸行动,足见皇上对她很看重。对她的另一句话,李世民也是牢记在心,并应用于实践。他身边有位大臣名叫魏征,敢于直谏。魏征为什么敢于直谏?是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唐太宗为什么善于纳谏,是因为长孙皇后给了他“任贤纳谏”的既定方针。唐太宗曾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明亮的镜子;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但魏征谏言的时候,从来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不分时间不论场合,张嘴就来,有时对一些小事情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面子上过不去。
一次,唐太宗兴致勃勃地要带护卫和近臣去郊外打猎,刚要出宫门,迎面碰上魏征。魏征听说他们要去打猎,对唐太宗说:“眼下正是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请陛下返宫吧。”太宗一听,不高兴了:哼!我乃是大唐帝王,拥有天下,即便是打了一些哺幼的禽兽,又能怎么样呢?于是马鞭一指,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打马向前,坚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干脆跑过来站在路中央,拦住了唐太宗的去路。
看到这种情况,唐太宗气愤至极地策马返宫,一见到长孙皇后就说:“气煞我也!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泄一泄我的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事情原委后,没有埋怨他,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悄悄回到内室,穿上礼服,然后郑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太宗见了,一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就吃惊地问:“何事如此隆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有明主才有直臣,今魏征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所以我来恭贺陛下!”唐太宗一听,知道她是在婉言批评自己,于是不再责怪魏征。
长孙皇后担心魏征会因这件事而有压力,于是派人赐给魏征一些钱财,并传口信:“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是唐太宗的意思,于是更加尽心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由此赢得千古直臣的名声,并衬托出唐太宗是一位圣明的君王。
三
长孙皇后就这样伴随在唐太宗的左右,时常做着这样那样的提醒。她的儿子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由乳母总管着东宫事务。当时宫中倡行节俭,太子宫中费用十分拮据。太子的乳母就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太子是未来的皇上,理应享受天下供奉。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理应增加费用!”长孙皇后却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太子的乳母受到教育,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早年即成为李世民的至交,曾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他妹妹是皇后,反而处处避嫌,免得授人话柄。后来,唐太宗让长孙无忌出任宰相,长孙皇后急忙出来劝阻道:“妾既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不愿兄弟同朝为官,以成一家之政。我们不能像汉代吕氏那样,把亲戚朋友都安排到朝廷。请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太宗则不以为然,说:“凭长孙无忌的功劳和才干,出任宰相当之无愧,这不是任人唯亲。”但长孙皇后坚持不让哥哥当宰相,她是为了避嫌。长孙无忌考虑妹妹的处境,也不愿出风头当宰相。唐太宗无奈,只好让长孙无忌担任开府仪同三司,职位虽高,但没有实权。长孙无忌还在那里推辞道:“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如果有才,虽仇不避;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了。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膝下有一女即长乐公主,从小养尊处优,可谓金枝玉叶。要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陪嫁妆须是永嘉公主的数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出嫁时正值唐初,百业未兴,因此嫁妆从简。长乐公主要出嫁时,已到了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一些嫁妆,说来并不过分。可这事被魏征知道了,他上朝时劝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适!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时代不同了,思想要解放,我看不必墨守成规。回宫后,他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说:“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其真乃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闻之不悦,每言必先察陛下脸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为人臣,能直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她来到女儿的住处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长乐公主嫁妆从简,高高兴兴地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