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侧翻的船“露面”(左),距之前那条(右)不远
核心提示
日前,晚报报道多次的隋唐大运河故道古沉船发掘工作又有意外收获:11月中旬发现的8米多长的锚链尽头,居然连着另外一条船。目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已展开对该船的发掘工作。
发掘工作进展如何?这条新出现的船是何模样?11月30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晚报邀请了部分考古志愿者,亲临发掘现场。
1 大船遗物不多,疑为多次受冲击丢失
听说要去看古沉船,我们邀请的考古志愿者们都兴奋异常,11月30日10时准时赶到了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村口。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张如意老师已在发掘现场等候。“经过最近两周的发掘、清理,船的全貌更加清晰了。”张老师指着深陷在河道里的古船介绍。
确实,与上次相比,整条船的面貌更加清晰,各个船舱也都被清理干净,现场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
有人背着“药箱”往船上喷药。张如意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船一直裸露在空气中,时间长易引起脱水干裂,因此正在喷洒的是一种防脱水的药水,用于保护船体。
有人拿着工具将船舱里的青膏泥一块块切割、编号、装箱。张如意介绍,这是在为古船的搬迁工作作准备。由于此船的发现意义重大,按照市文物部门的计划,在发掘工作结束后,会对古沉船进行整体搬迁。而为保持古船的原貌,所有和船有关的东西都将被打包,船舱里填满的青膏泥也不例外。
经过最近两周的发掘,船舱内有没有出现啥宝贝?张如意略带遗憾地说,工作人员对船上的14个大小船舱进行了清理,但所存遗物不多,仅有一些破碎的瓷片等,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两个生活舱里都是青膏泥。
这么大一条船,是如何沉入河道的?又为何只有很少遗物?张如意推断,从规模和形制看,此船应该是货船,沉入河底后,受较大水流冲击,形成的漩涡将船舱内的东西都冲出来,而船舱最终被青膏泥填满。“但这些都只是推断,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张如意说。
3 亲临现场,志愿者难掩兴奋之情
“在河道里连续发现两条船,会不会有更多的沉船?”“当时的河道规模有多大?有没有现在这么宽?”当日上午,亲临现场的10多名考古志愿者围着张如意老师,饶有兴致地询问、记录。
“能有幸成为考古志愿者,亲临考古发掘现场,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非常感谢晚报给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志愿者段延青兴奋地告诉记者,《洛阳晚报》刊发在隋唐大运河故道发现古沉船的消息后,她就特别关注,很希望能到现场看看,“没想到晚报想到了大家的心里,真的带着我们来了。”
“成为考古志愿者,到考古发掘现场学习,这样的机会在全国都不多见。”在参观完古沉船后,志愿者刘福强在本报联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的“洛阳晚报考古志愿者”群中向外地的网友“炫耀”,“晚报组织这样的活动,创意非常好,希望以后多组织。”
记者注意到,为了能对古沉船有更多的了解,在参观之前,不少志愿者已经做了功课,有人带着报纸,有人拿着搜集的关于隋唐大运河的资料。参观结束后,他们还围着张如意老师继续请教。
看到大家对考古发掘如此感兴趣,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院将联合本报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让大家能有机会亲临发掘一线。(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原标题:洛阳隋唐大运河故道古沉船发掘工作又有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