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书院由宋文定公张齐贤创办,院址位于今伊川县酒后乡酒后村。1913年,和乐书院改为和乐学校,培养出了中国著名音乐家时乐濛等一批革命志士,酒后村也因此成为伊川县革命的摇篮。
1 孔鲋讲学处 名相办书院
和乐书院位于今伊川县酒后村,由北宋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张齐贤(谥号文定)创办。
酒后村古称海角镇,位于伊川南部、伊河之滨、九皋山腹地。早在2500年前,该地就因“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名扬华夏。秦时,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九世孙孔鲋背着大批儒家经典,于海角镇建家庙,塑圣像,教弟子百余人,开伊川教育之先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辞官归乡的张齐贤在此创办了和乐书院。据《宋史·张齐贤传》记载:张齐贤原籍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三岁时随父母搬至洛阳。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远大志向,非常敬慕李大亮(唐朝开国功臣)的为人,因此取字“师亮”。
有一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到西京洛阳。张齐贤以平民的身份到马前献策,被召至行宫。据《宋史·张齐贤传》记载,“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曰下并、汾,曰富民,曰封建,曰敦孝,曰举贤,曰太学,曰籍田,曰选良吏,曰慎刑,曰惩奸”。在这十项事中,其中仅有四项切合皇帝心意,但他固执地认为都很好,惹得皇上很不高兴,被武士拉出去。回京后,太祖对其子说:“我到西都,仅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想给予他官爵,以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太宗继位后,张齐贤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此后,他又相继出任转运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枢密院事、左谏议大夫等职,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
张齐贤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据有关史料记载,辞官归乡后的张齐贤回到洛阳,住在唐代宰相裴度(公元765年至公元839年)留下的庄园——午桥庄。他每天看松竹,听琴音,与文人雅士饮酒作诗,自得其乐。
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和乐书院。据《伊川县志》记载,张齐贤不仅延师讲学,还亲自授儒学和理学,为伊洛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张齐贤逝世,和乐书院停办。
2 改为新学堂 革命发新声
和乐书院停办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13年,才重新为人们所熟知。
这年,时任河南省参议、开明乡绅时均膏,在和乐书院旧址创办了和乐学校,并邀请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毕生的高才生来这里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作为伊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诞生地,该校还是伊川革命的摇篮。
“和乐”在伊川之所以能成为“革命”的代名词,地下党人谢中峰(原名华夫,酒后乡有方村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14岁时进入和乐学校学习,1932年在和乐学校建立了伊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酒后党支部。
据有关史料记载,谢中峰建立的酒后党支部包括了进步师生杨欣斋、王亨灵,其中由杨欣斋担任书记,后又发展了何会文、赵志奇、许祝三、任天民等教师为党员,以和乐学校为基础吸收了一些积极、活跃、进步的学生,利用组织公开宣传马列主义等革命理念,同土豪劣绅展开斗争。
1934年10月,谢中峰又以酒后党支部为基础,在和乐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伊川中心县委,领导嵩县、伊阳(汝阳的旧称)、登封、宜阳、临汝等各县工作。在中心县委中,杨欣斋担任书记,何会文、赵志奇、任天民、杜绍杰、翟盘石、牛君仰、许祝三等同志分工负责开展地下工作,发展了张子杰、金如玉、申尚志、张思贤、刘景熙、温德庆、路玉吾等20多人为共产党员。
在积极传播革命火种的同时,和乐学校还培养出了大批人才。1920年,和乐学子赵汉鼎同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一起漂洋过海,赴英、比、法勤工俭学;1938年10月,音乐才子时乐濛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向吕骥、冼星海等人学习;1939年夏,时广源同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起在延安谱写了慷慨激昂的《和乐校歌》,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相关链接
南宋后期中国书院走向成熟
经过一波三折,诞生于唐代的书院于南宋后期发展到了最高峰。南宋后期中国书院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第一,书院各项工作规范化。首先,书院的建筑格局基本定型,一般由讲堂、斋舍、先贤祠堂、藏书楼和仓廪厨房等组成;其次,书院活动规范化,一般包括学术研究、讲学传道、收藏图书、刻印图书、祭祀圣贤和经营学田等六大相互关联的“事业”;再次,书院职事分工明确,组织管理队伍渐趋完备。
第二,书院祭祀对象个性化。北宋时书院的祭祀对象主要是儒家先贤,到了南宋,书院祭祀的对象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同时,还祭祀能够象征本书院学术渊源与特色的人物,如二程等。
第三,书院教学方式多样化。南宋时,书院的教育功能也被强化,教学成为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相互启发,还开展不同层次的讲学活动,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