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洛阳涧西区苏式街坊里 常响起苏联歌曲《喀秋莎》

2013/11/27 9:57:15 点击数: 【字体:

    对于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大项目,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来源与内涵。随着一些档案的解密,透露出它的来之不易。

    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赫鲁晓夫计划率苏联党政代表首访中国,并将签署一系列援助协定和文件。然而,出发前发生了插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和学者吴江合著的《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一书披露说,1954年9月25日晚,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派人让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就前一天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的为北京谈判准备的全部协定草案和其他文件草案签字时,最后遭到主席团成员伏罗希洛夫的反对。伏罗希洛夫反对的理由是:“我国人民无力承担在中国的这样一番大事业。需要设计和供应如此复杂的设备,谈何容易!这需要我们成千上万的专家去工作……”

    对此,赫鲁晓夫强调:如果不是建立在经济互利、相互需要和彼此承担义务的坚实基础上,那么,两国之间的任何友好条约都不可能是长久的。没有这些实质内容,苏联派如此高规格的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庆典、同毛泽东的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最后,伏罗希洛夫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援建项目和1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洛阳,谱写了一段中苏友好交流的佳话。

    联欢舞会,男女服饰很时尚

    在洛阳涧西区,由苏联设计的宿舍小区,起了很有苏联特色的名字——“街坊”。街坊与街坊之间,规划有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的屋顶上,都竖着两个相隔很远的龙飞凤舞的红色大字:舞会。

    随着这些由苏联援建的大型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这些后来被认为很“苏修”的名字和建筑,在洛阳拔地而起。之后,每到周末的夜晚,俱乐部里就会传出美妙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随着歌曲的旋律,人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步。

     那时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贫乏,跳舞、看电影,是苏联专家和洛阳工区干部工人仅有的消遣方式。刚放下枪杆的“土八路”和“拉牛尾巴”的泥腿子,为了配合苏联洋专家的风雅,往往一身臭汗、穿着随便地就上了舞场。由于男多女少、思想不开放,男男跳舞、女女跳舞成为当时舞场一景。

    如何让土得掉渣的中国“学生”尽快与苏联洋专家接轨,成为当当时各级中苏友好协会的重任。

    现年83岁的王大秋,是当时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宣传部工作人员。他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交谊活动,教中国“学生”与国际接轨。

    王大秋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政府制定的跳交际舞的一些规定。这些规定颇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如女士穿长筒袜不能在腿上形成皱褶或者在腿上套松紧带;凡参加舞会的男子不能只和某一女宾同舞,也不得男子和男子同舞、女子和女子同舞;女子除非有必须休息的原因外,一般对男子的邀请不应该拒绝……

    为克服“对专家不热情、不礼貌和不照顾专家本国生活习惯”的缺点,政府还制定了一套招待来华专家的制度。当时对男子的要求是,在迎送贵宾或参加重要典礼、宴会等场合,都应穿黑色或藏青色的中山装,白色衬衫,黑色皮鞋;普通交际场合,可以穿其他颜色的中山装或者西装,穿黑色或者藏青色的中山装时,要注意白衬领和衬衫袖口的清洁,在衣袋上插自来水笔时,尽可能地不要露出笔帽。对于妇女的要求则是,应尽可能地穿旗袍。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样的打扮出入交际场所,那是太浪漫的事了。”王大秋说。

    另外,说起当时的浪漫事情,还得为我们心中的“焦裕禄”正名。

    在国人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个只会忘我工作和学习的铁人,不苟言笑,“土得掉渣”。但据洛矿的老工人回忆,当时在洛矿工作的焦裕禄,不仅舞跳得很有“范儿”,而且还会拉二胡、会唱戏、会跳舞,能诗善文,脸上时时带着笑容。工作之余,焦裕禄还常陪苏联专家下舞池,风度翩翩的舞姿,每每引来一连串的叫好声。

    有一次,焦裕禄向苏联专家请教问题。苏联专家说当时是休息娱乐时间,不愿谈论工作。焦裕禄灵机一动,陪着苏联专家跳起了舞,在浪漫的舞蹈过程中,把想问的问题解决了。

    以人为本,洋专家富有人情味

    就记者查阅的大量资料,以及对当事人采访得到的印象,这些苏联专家称得上是当时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1956年1月,苏联总专家列布可夫到一拖后发现,设计、土建、安装进度不协调,立即制订统一的进度计划,强调土建必须为安装服务,安装为生产服务。他建议先建拖拉机停放场,安装时可以存放设备,这样可不另建设备露天仓库,节约了大量投资。

    一拖在土建和安装时期,土建专家贝可夫和总机械专家诺维克在其他专家配合下,帮助一拖建成了工艺设备结构复杂的铸钢、铸铁两个车间,安装全厂数千套工艺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了部分原设计,确定材料代用措施,保证了土建安装进度和安装质量。

    在一拖设备调试生产阶段,20多位工艺专家齐心合力审查工艺、解决工艺图纸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建议,为一拖提前验收投产赢得了时间。

    苏联专家不仅以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令干部工人佩服不已,而且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感染了干部和工人。

    一次,苏联专家阿列克谢夫在一拖一工区看到厂房周围堆着土堆,担心阻止雨水外排,引起厂房的裂缝和下沉,建议尽快清除。工人答应说3天可以清除干净。3天后阿列克谢夫专门去检查,发现土堆没有清理,便动情地告诉洛阳工程局负责领导:“过去苏联在建设中是走了弯路的,我不愿看到中国再走。如果我的知识没有用到一拖建设中,回到苏联我也不会安心的。”

    苏联专家以人为本的工作、设计理念也让工人们很感动。记者在几个厂采访发现,在编制技术设计时,苏联专家提出需考虑下列意见:“在生活间及车间内,应供应饮用之热开水,并应设有工人热饭的地方。”

    当时,苏联专家这些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一拖、洛矿等企业的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令人难忘。(原标题:洛阳涧西区苏式街坊里 常响起苏联歌曲《喀秋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11-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