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五”计划开工建设60周年。60一甲子,洛阳城内,苏联援建的庞大苏式建筑群也成为“花甲老人”,被列为工业遗产,成为“国保”。
一提遗产遗存,人们不免产生腐朽衰败、不堪再用的感觉,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洛阳的这些工业遗产,至今仍在发挥着威力。
据了解,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和推土机,长期占有市场第一把交椅,承担着中国60%机耕地的耕种作业量;洛矿生产的矿山用大型提升机、洗煤厂用大型洗选设备和钢厂用冷轧管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洛轴生产的精密轴承和超大型轴承,装备了包括“神舟”、“嫦娥”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国防尖端设备,其生产的外径6.25米、重14.07吨的特大型转盘轴承让业界震惊;洛铜生产的特种材料,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舰船、通信等国防领域;河柴生产的轻型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装备着中国海军舰艇。
这些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新中国大型工业项目创造的业绩,如今仍如日中天。同样,对当初建设者的敬仰和怀念,洛阳工业区干部和工人也从来没有因为历史风云的变幻而消逝。
“东拼西凑”
组装出第一台拖拉机
如果有人问“081厂”是干什么的,也许十有八九的人答不上来。如果告诉你“081厂就是一拖,你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一个个“精彩故事”。
1953年,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新中国举全国之力,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技术人员,作为“垦荒者”来到洛阳。因保密需要,对外代号叫081厂。
如今,“东方红拖拉机”已成为洛阳,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当初,这个“符号”的产生比较曲折。
一拖第一装备厂是组装拖拉机的,当年参与组装的一些老职工,至今仍记得1958年发生的一件“令人搞笑而恼火”的事。
在“放卫星”、“大跃进”的1958年的一天上午,洛阳一家农机修理厂拼凑出一台开不动的“拖拉机”,一群人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庆祝该厂“放卫星”成功,生产出了第一台拖拉机,并推着它来到一拖门口,嘲笑一拖是“小脚女人”——小厂已经生产出拖拉机了,你们大厂为什么还生产不出来?
对此,一拖第一装备厂职工、现年76岁的金振涛和高建职称不知情,但当时一拖人都抱着为国家争气的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提前生产出“争气机”,大家一心想的是,“就是推也要把拖拉机推到天安门”,向国家报喜。
金振涛和高建职回忆说,当时,机器零件由苏联提供,零件不齐,有好多零件不配套,大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对现有零件“修修补补”。一个零件没整好,整个工序就要停下来。为了早日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全厂都为它让路,职工们都不回家,集中在厂里待命,困了,或和衣坐或躺在地上眯一会儿,或趴在车床上打个盹,整好的零件一到,就把人叫起来安装。1958年7月20日,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
两位老人说,当时第一台拖拉机是在苏联提供的图纸和配件基础上,由工人“敲敲打打”、“东拼西凑”组装起来的。
对于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生产、出厂的情况,一拖厂志是这样记载的:
到1959年10月,一拖的第一期工程和生产准备工作基本结束,生产体系构成,具备了开工生产的条件。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一拖,亲切地对工人说:你们要记着,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又在农业机械部部长陈正人关于举行一拖落成典礼的报告上批示:“请谭副总理主持剪彩礼。”10月31日,国家验收委员会举行一拖建厂工程验收鉴定书签字仪式。11月1日,在一拖前广场召开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大会,中共河南省委第1书记、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吴芝圃宣布一拖验收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剪彩。至此,一拖正式投入生产。
第一台“铁牛”“嫁”到了洛阳新唐屯
其实,一拖的建设、生产并不顺利。据一拖编写厂志的人员回忆,1958年,第一期建厂工程施工中,已经发现苏联的设计项目有些地方不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特别是后来苏联停止供应一些关键设备和技术资料,给一拖建设造成了一些缺口。为了全面形成年产1.5万台的生产能力,1963年1月16日,农机部基建局批准了一拖配套的156个单项。1963年和1964年,继续组织第一期建厂工程的收尾和配套工程的施工。到1964年底,第一期建厂工程全部建成,并全面形成原设计生产能力。
同时,第一期建厂工程,因受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工厂建设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某些项目盲目扩大生产纲领,致使型砂工程、耐火材料工程的白云石窑和石灰窑兴建后中途停建,全部报废。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1958年7月20日,一拖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台拖拉机。
据金振涛和高建职回忆,那天,工人们将拖拉机打扮得像出嫁的新娘一样,给它披上大红花,挂满红绸飘带,在车头上挂上毛主席像,拖拉机一发动着,人们敲着锣鼓举着彩旗,护送着“隆隆”作响的拖拉机开出了厂区大门。
后来,这台拖拉机送给为一拖建设作出巨大牺牲的洛阳新唐屯,全村人都换上新衣,锣鼓喧天迎接“铁牛”到来,工人、农民在路上紧紧拥抱。
一拖制造的“铁牛”,第一次用轰隆隆的作业声,唤醒了中国沉睡了几千年的土地。当年《人民日报》还就此发表了社论《为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伟大任务而奋斗》。
实际上,一拖真正从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拖拉机,是在第一台拖拉机出生一年后的1959年11月1日。据一拖厂志记载:这天,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谭震林副总理参加了规模宏大的一拖落成典礼。他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
当时的媒体在介绍“东方红”拖拉机时说:“一台‘铁牛’相当于54匹不知疲倦的好马。”
记者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了解到,这批由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第一代水旱两用的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记录。可以说,正是东方红拖拉机开垦了北大荒。如今,在嫩江市江畔广场上,还有一台象征着那个火热年代建设热情的东方红拖拉机。
“铁牛”改叫“东方红”, 名字得来很偶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红色的“东方红”拖拉机是一个永久的记忆。但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东方红”的颜色和名字最初并不是我们后来见到的那个样子。
当时,一拖生产出来的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是玫红色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玫红色车身被改为了如今的“中国红”。
而“东方红”牌拖拉机这一名字的诞生,有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记者在东方红(洛阳)文化传播中心了解到,第一台拖拉机诞生后,人们都想给拖拉机起个叫好的“金字招牌”。先是机械工业部提名叫“铁牛”牌,象征今后我国农村耕地不用牛了。而洛阳人则想给它起一个具有本地色彩的好名字,提出叫“白马”和“龙门”牌。当时,对于这几个名字大家莫衷一是。在人们争执不下中,一拖厂办一位副主任听见剧团的人在唱歌曲《东方红》,就想何不就叫“东方红”呢?他把这一想法提交到一拖厂党委常委会上,大家对这个名字都拍案叫好。这名字很快也得到了机械部的批准。
1960年,“东方红”拖拉机“开上”了一元面值的第三版人民币,“东方红”至此在全国叫响。(原标题:“东方红”拖拉机“开上”了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