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洛阳

河洛大鼓溯源(2)

2013/4/15 9:31:07 点击数: 【字体:

quo;、“丹南大鼓”等。清末南阳的代表性艺人有余四海、赵文秀、张小个、毕光舟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河南坠子的冲击,南阳鼓书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于是艺人们对南阳鼓词进行了改进,加进了坠胡伴奏,称之为“鼓磁弦”。这时的“南阳大鼓”已经相似于洛阳一带的“河洛大鼓了”。

  以上扯了南阳大鼓和洛阳琴书的历史渊源,那么这两个曲种是怎样演化为一个新的曲种——河洛大鼓呢?

  据老艺人传说,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前后,伊洛河岸连遭水灾,数年欠收,不利于说书艺人的生存。偃师的洛阳琴书艺人段雁、吕禄(著名的洛阳琴书艺人吕三壮之子)、胡南方(胡西川)三人结成“偃师帮”(也有说结拜为兄弟)到南阳一带演唱,结识了南阳鼓书艺人李狗(亦有说李四、黄先儿);还有一说是南阳鼓书艺人来洛阳献艺,织识了他们三位。不管怎样说,总之是洛阳琴书艺人和南阳鼓书艺人同台献艺,共同合作了。南阳大鼓大腔大口,自由灵活,简短快捷,不象琴书那样受曲牌的局限和规矩的约束,很适合豫西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演唱时很受欢迎,不足之处是只有击节乐器——钢板和书鼓,没有伴奏。于是琴书艺人就试着用杨琴、三弦伴奏,效果很好;而琴书艺人演唱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南阳大鼓大腔大口、节奏明快的唱法,并试着用钢板和书鼓代替了手板和八角鼓。这样洛阳琴书就发生了质地变化,演唱者由原来的“闭目坐唱”改为击鼓站唱,并逐渐抛弃了琴书原有的繁琐、冗长的曲牌,而挪用大部分的鼓书唱腔,这种新颖的演唱方式在当时被艺人们称为“鼓碰弦”。洛阳琴书由原来的联曲体演变成了板腔体曲种,形成了河洛大鼓的早期雏形。

  目前,很多人把段炎、吕禄、胡南方作为河洛大鼓的开山祖、创始人,笔者认为这是片面的。其实在他们三位老前辈开创“鼓磁弦”的同时,其它地方的艺人也在进行着变革。偃师的李富路、高廷章从另一个方面对河洛大鼓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李富路是偃师北邙山人,也是著名的洛阳琴书艺人。他结识了豫东单大鼓艺人“白先儿”非常欣赏单大鼓的阳刚之美。同是艺人,人不亲行亲呀。两个人非常投缘,同吃同住,一同交流切磋技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李富路把大鼓和琴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曲种,自称为“洛阳大鼓”、“大鼓京腔”

  高廷章是偃师府店人,有“奇才”之称。1905年在漯河、驻马店一带当兵时学会了河南坠子,1910年(宣统二年)回到老家后,又学会了单大鼓。他将坠子的旋律巧妙地融入单大鼓中,引进了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坠胡,亦称为“鼓碰弦”,开创了用坠胡伴奏单大鼓的先河,这比南阳大鼓加入坠胡的“鼓碰弦”至少要早十年。

  与此同时,新安县油沟的说书艺人董金秀演唱大鼓书用三弦伴奏;新安县下羊义的说书艺人裴国瑞、裴国方二兄弟在新安北冶一带演唱时,用坠胡伴奏,自击书鼓和钢坂,唱词多用地方土语,形成了独具新安风格的“说书”流派。

  解放前,新安、孟津、洛阳、偃师、巩县、等地的艺人同属一个“三皇社”,艺人们在摆社、聚会、赛书时,彼此的技艺互相借鉴、兼容,促进了各种艺术的成熟,从而使各种流派兼并为河洛大鼓成为可能。

  1999年移民搬迁,笔者由洛阳市新安县迁至焦作孟州,对温、孟两县的大鼓书艺人进行了解,发现这里的“河洛大鼓”有另一个形成渠道。

  据《孟州史话》(作者宋志道、宋海燕)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有山东的梨铧大鼓艺人郭明堂把梨铧大鼓传入孟县,先后被温、孟两县的“洪山调”艺人李氏兆银、杨全仁等习学。1923年,巩县、偃师一带的艺人陈有宫、李富法(经查证,疑是“李富德”之误)、扬大会、扬二会等来温孟滩演唱“靠山簧”(此地所称的“靠山簧”实际上就是早期的河洛大鼓,陈有宫等人是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此待后述)。因“靠山簧”和“梨铧大鼓”腔调极其相似(岂能不相似?他们是一个“祖宗”呀),被争相习学。1931年前后,受河南坠子的启发,温县的杨全仁与孟县南庄的伴奏艺人王怡新将“靠山簧”和“梨铧大鼓”融为一体,自称“大鼓书”,因孟州系古河阳府,也称“河阳大鼓”,六十年代后也称为“河洛大鼓”。

  不论是段、胡、吕的“鼓碰弦”,还是李富路的“大鼓京腔”以至孟州的“河阳大鼓”,追根溯源,都直接或间接地寻到山东的“梨铧大鼓”这个“根”上。由此基本可以断定,河洛大鼓的前身应该是“梨铧大鼓”。

  山东的“梨铧大鼓”发源于鲁西北农村,由敲击梨铧碎片唱农歌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山东最有影响力的曲种。以后大概是嫌“梨铧大鼓”的名字太俗气,也就有了“梨花大鼓”之雅名,因覆盖整个山东,也称“山东大鼓”。

  有的资料说,河洛大鼓来源于洛阳琴书,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不科学。就曲种形式说,联曲体曲种“洛阳琴书”怎么会摇身一变成了板腔体呢?梨花大鼓演化为河洛大鼓,南阳鼓书是转换过程,而洛阳琴书只是一个转换平台。河洛大鼓是洛阳琴书艺人创立的,但不等于脱胎于洛阳琴书,只能说洛阳琴书起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至今河洛大鼓艺术中仍有洛阳琴书的影子。

  以上只是讨论了河洛大鼓形成的主要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在清初和清代中叶,流行洛阳琴书的同时,洛阳一带还流行一种“鼓而词”,这种“鼓儿词”以后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的唱法,经过陶冶取舍,而形成一种新派系,初期使用的乐器只是一副铁质鸳鸯板和一面玉鼓,至艺人张天培时才加进了弦子,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在民间称为“说书”。

  据《河南通史》(四卷,05版)记载,河南的大鼓书分豫东大鼓、豫南大鼓、大鼓京腔(流行豫北)和铁板书等。清朝中后期的“鼓词”主要流行于南节、洛阳、许昌等地。《河南通史》的记载也为清代洛阳流行“鼓儿词”提供了较为权威性的证据。

  为了进一步查证,笔者收集到洛阳清代雪苑山房刻本〈孟姜女哭长城〉(约1865年),摘录如下:

  说贤良,道贤良                                                                  怎知贤良出哪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2-5-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