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洛阳

“曲剧窝”里的曲牌革新

2013/4/12 10:19:46 点击数: 【字体:


    在豫西,汝州、汝阳、伊川一带被称为“曲剧窝”,在曲剧发轫、发展的清末民国时期,这一带涌现出许多曲子大师,是曲子衍化为曲剧的中心地带,这里重点介绍一些曲牌的诞生和创制过程。

  清末民初,豫西农民喜欢踩高跷唱曲儿,那时曲剧还没形成,他们唱的都是“曲子”。他们成立的曲子社班属于农民艺术团体,结构松散,农忙时各自回家种地,农闲时集中起来,共唱曲子,互称“玩友”。

  玩友经常聚会,天长日久,情投意合,其中伊阳(今汝阳)、汝州的玩友聚在一起,结拜成以马清波为首的“金兰七兄弟”:老大马清波,伊阳城东人,踩跷扮和尚。老二朱万明,汝州郑铁炉村人,原扮大妞(姑娘),后改扮老旦,还任琴师,兼制曲牌。下面还有老三李富生、老四王少阳、老五王少焕、老六关云龙(一说关遇龙)、老七卢天德。七兄弟中,马清波、关云龙具领导才能,负责联络玩友。朱万明精于业务,专事艺术研究。

  当时高跷曲低沉冗长,与欢快的高跷舞蹈不相适应,豫西人讥讽为“憨扭憨唱”,朱万明下决心革新它。说来也怪,他不识乐谱,却会弹三弦、拉坠子,他用“咙格咙格咙格咙”来哼改过门。他对创制曲牌有大贡献,其中的“书韵”、“小汉江”、“慢舵”的诞生皆有故事。

  当时战乱频仍,连年灾荒,迫于生计,“金兰七兄弟”常到外地演出,顺带贩布做生意,这就有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来革新曲牌的机会。1921年春节,朱万明等人到汝州城踩跷唱曲子。晚上,大家听了山东琴书,对其中一个曲牌很欣赏。朱万明躺在床上,哼唱揣摩,觉得有趣,就想把它引入高跷曲里,但一夜未眠仍找不到“线头”(灵感),织不成“毛衣”(曲牌)。天快亮时有了机缘,住在隔壁的私塾先生晨起背书,抑扬顿挫,有韵有辙,音调很美。

  这不是现成的素材吗?朱万明大悟,便把山东琴书的那个曲牌和这位先生的背书声调掺兑糅合,按照扬调四句一板的格式,创造出一个新曲牌,叫做“书韵”,不但名称雅致,也很适合剧中人物用来抒情。

  1923年,玩友们到汉口贩卖土布,在波涛滚滚的汉江边上,忽闻妇女哭声,那妇女也是河南人,她唉唉呀呀地哭着,哭中带唱,唱中有泣,诉说家中有公婆儿女,遭了荒灾,饿得要死,为了救活家人情愿卖身云云。

  哭者无心,听者有意,众玩友听罢,都说这妇女的哭诉有艺术成分。夜宿旅店后,他们又议论此事,朱万明对玩友说:“你们看啊,这妇人哭诉的内容都是现实中的不幸,发自内心,有腔有韵,我想按她的哭声韵调编一个曲牌,融到曲子里,来唱苦情戏……”大家都说好,这就是革新!

  从此,朱万明天天模拟哼唱,他以曲牌“汉江”为底子,哼出了叹音,又经发挥,创出一个恨天怨地、让人听了心碎的曲牌。他让玩友先听听效果,结果一试,如泣如诉,人人心痛鼻酸,个个潸然泪下,成功了!新曲牌诞生了!他给这个在汉江边上诞生的新曲牌起名叫“小汉江”,把原有的曲牌“汉江”易名为“大汉江”,以示区别。事实证明,“小汉江”在此后的曲剧唱腔中颇能引起共鸣,很能打动观众。

  实际上,曲剧之所以能打动百姓,与这些从百姓苦难生活中衍生的曲牌大有关系,我们看《卷席筒》时,会被小仓娃的哭诉打动,不由得掉眼泪,这是因为旧时的豫西不但是“曲剧窝”,还是“泪水窝”。军阀混战和连年灾荒,使得人民苦难深重,他们最爱听苦情戏,最爱看悲剧。而艺人们也是一肚子苦水,戏里只要有三分痛苦,他们便能唱出五分悲凉,加上舞台音乐的渲染,便能营造出十分酸楚。

  1932年,朱万明从陕西贩土布回来,搭坐黄河木船。刚上船时,水势平缓,人心安稳。不久,船入峡谷,激流涌荡,船儿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被冲进漩涡,舵手双臂撑舵,神情专注,随机应变,驾驭自如。善于观察的朱万明,发现船涉险境时,舵手的眼珠子都瞪圆了,水手们喊的号子很高亢。船入平流后,舵手神情放松,号子也悠扬平和了。

  这就是节奏!紧张与放松,攒劲与松劲,其中就有上下韵!朱万明依托这个音乐素材,设计了一种表演惊惧紧张之后的高兴欢愉新曲牌,后经反复哼唱,创制了经典曲牌“慢舵”。这个曲牌是在黄河上诞生的,其他曲牌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钦良)【原标题:“曲剧窝”里的曲牌革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11-08-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