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当政甚短,所烧瓷器有限,绝佳者也极少,加之其“薄如纸”而易碎,宋时已极难得。明代严嵩父子,经过数十年搜罗,仅得十余件柴瓷,真伪尚不能确定。清代皇宫所藏的几件柴瓷,乾隆皇帝视为珍宝,并分别为其赋诗,极赞其如玉之品质。
3 神秘柴瓷出新安
柴窑窑址在何处,大家莫衷一是。清康熙五十年《御定佩文韵府》“柴窑”条引《格古要论》说:“器出北地河南、郑州。”这里的“河南”指河南府,即洛阳地区,“郑州”指开封府郑州(不辖县)。有人把“河南、郑州”误断为“河南郑州”,据此认为柴窑在“河南省郑州”,这是极不严肃的。实际上,《格古要论》原文只言“柴窑出北地”,后边并无“河南、郑州”四字,因此《御定佩文韵府》为误引,不足为据。
其实《格古要论》载,“汝瓷出北地”,可见“北地”一词指的汝瓷所在的豫西地区。对“北地”之说,有人将其释为古代位于陕甘宁一带的“北地郡”,进而把耀州窑说成柴窑,更是穿凿附会。
柴窑属青瓷系列之官窑,其窑址必须从青瓷制作中心和唐、五代官窑所在地寻找。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洛阳。
洛阳是青瓷文化之根。洛阳出土很多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质地坚硬,外表着青色或黄色的釉,有光泽,叩之有声。从1985年以来,在北魏洛阳城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古代文物,其中北魏青瓷器尤为重要。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洛京陶。亦元魏烧造,即今河南洛阳县也。初都云中,后迁都此,故亦曰洛京所陶,皆供御物。”《唐六典》载,“河南府贡瓷器”。河南府,即洛阳。可见,从北魏到唐代,洛阳一直是御制陶瓷的生产中心,为历代官窑所在地。五代承隋唐之余绪,洛阳仍为京畿重地,没有理由将官窑设在别处。
后周官窑即柴窑所在地,正是在洛阳新安北冶镇。目前洛阳发现的最大的古瓷窑群,分布在新安县北冶镇柴胡沟(当地人也称“柴货沟”)。其境内有一条流入黄河的小河,全长不足八公里,河的两岸为分布瓷土和蕴含矿石的低山;周围的十余个小村子,分布着近百个古窑址,年代从唐代延续至元代,在这里可以找到唐代至元代的瓷器标本。
新安窑的年代可分三个时期:唐五代时期、北宋时期、金元时期。在五代时期的一些窑址中,发现一些极薄的青瓷片,与文献中记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窑特点完全一致,这里确定无疑的是后周柴窑遗址!
新安窑北宋时期的瓷器中,刻花装饰工艺精湛,图案清新富丽,在同类窑中工艺出众。产品以犀利的刀锋、流畅的线条,在同一件制品上内外刻花,这说明它传承了后周柴窑精湛的制作工艺。
4 后周世宗与柴官窑
后周官窑选址在北冶镇绝不是偶然的。首先,毗临黄河漕运古道,交通便利;其次,经济繁荣,自汉代起这里的冶铁、铸造等手工业就很发达,唐代时这里陶瓷业非常兴盛,多能工巧匠;最后,矿产资源丰富,做胎用的瓷土和做釉用的长石、石英、滑石等矿物原料有既广且深的分布。
更重要的是,后周官窑的选址与后周皇帝柴荣的个人经历有关。柴荣是五代后周建立者郭威的内侄和养子。五代包括五个朝代,即大唐灭亡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期共54年,以洛阳、开封为都。柴氏家族本居于邢台,为商业巨族,后唐时柴氏家族在柴翁带领下迁居都城洛阳。
柴翁有一子一女,其子柴守礼,其女柴氏。柴氏嫁给了后唐皇家卫队的一名士兵,名叫郭威。柴守礼娶妻,生一子,名叫柴荣,由郭威和柴氏收养。在后晋、后汉时期,柴氏家族用庞大的产业支持郭威建功立业。柴氏从事的主要产业是瓷器、茶业和丝绸。当时洛阳产瓷的主要区域是新安县北冶镇,柴氏垄断了这个地区的瓷器产业,因此民众又称此地为“柴货沟”。
郭威从一个列兵成为后汉宰相,最后成为后周的开国天子。郭威传位于养子柴荣,即后周世宗。柴荣在即位前,基本在洛阳生活,他对洛阳的瓷器很熟悉,即位后在“柴货沟”一带建立官窑,从事瓷器的生产,这种御制瓷器就是柴瓷。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停止了柴瓷的生产,但是在京西路(今洛阳)建立了宜阳官窑和钧官窑,用的仍然是柴窑的工匠,因此宜阳瓷、钧瓷和后来的汝瓷继承了柴瓷的工艺,仍属青瓷系列,如汝窑之淡青、豆青、虾青等色,皆仿柴器之作。
柴瓷是洛阳瑰丽陶瓷史上惊鸿之一瞥,其厚重的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不可估量的文化产业价值需要认真审视。传承洛阳柴瓷文化,恢复洛阳柴瓷的生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标题:雨过天青云破处——新安北冶寻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