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走进漯河 >> 印象漯河 >> 浏览漯河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2013/10/16 16:57:06 点击数: 【字体:


    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时间,历来有争议。有些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力主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另有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大约起源于商代早期。

    考察文献,事实并非如此。《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送行到易水河边,将分开时,荆轲在好友高渐离的伴奏下,唱起离别歌,曲调先用“变徵之声”,接着用“慷慨羽声”。所谓“变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音阶名称,它的位置在徵音之前,而比徵音低半音,相当于今天的升高半音的fa,这个音突破了五声音阶的范围,使一些音乐史学家感到迷惑不解。郭沫若等学者提出,荆轲所用变徵之声是否从两河流域,即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传入中国的?这在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史学界曾经严肃讨论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史家试图通过对出土乐器的测试,解决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时间问题。中国古代最原始的乐器是埙,所以有关的研究从对史前陶埙的测音开始。半坡出土的一音孔陶埙,距今约六千七百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小度音程。时至今日,我国民间的劳动号子,依然是小三度居多。半坡以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从一音孔发展到两音孔,包含的都是小三度的音程关系。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专家对山西万泉县荆村出土的三件陶埙进行测音,发现音高各不相同,可见埙的主人并没有按绝对音高或者标准音来制作。其中一音孔埙所发二音约为小三度,如3-5或6-i;二音孔埙所发的音构成纯五度上加小三度,如5-2-4或6-3-5。二音孔埙能吹出二、三个高度不同的乐音,因而可以确认为旋律乐器,制造者可能已略具音阶或调式的意识。

    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了多件三音孔陶埙,三个音孔呈倒品字形,吹奏时的指法可以有全闭的一种、开一孔音的三种、开二音孔的三种、全开的一种等八种指法。经初步测试后略去同音的结果,尚有六种指法能得出不同音高。

 
    专家测试了其中9个完好的埙。由于埙体大小不等,各埙全闭孔的音最多相差达一个八度。又因为各埙孔位大致相同,所以每埙都能发4个音,但所构成的3个相邻音程又只有4个埙大致相同,另外5个则彼此大多不相同。由此可知,五声音阶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专家认为,此时有可能已经应用六声、七声音阶。

    如果用西周以来的沿用阶名表示三音孔陶埙的音阶序列,可以发现大多数是以宫、角、徵、羽作为骨架,而缺少“商”音;甚至有了“清角”,但依然没有“商”音。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国语·周语》乐官伶州鸠在回答周景王的询问时,提及武王伐纣与七声音阶的联系,所以近代有学者认为,武王伐纣时可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但是,学者发现安阳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的五音孔陶埙,音列已经相当完备,表明至迟在晚商,完整的七声音阶已经出现。殷埙中的半音阶序列问题。安阳埙已在十一音之间有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构成了完整的“十二律”。有理由认为,晚商音乐中已经有若干变化音可供使用,并有可能产生某些具有变化音特点的调式。安阳埙除了以C为宫的七声音阶各音以外,还有清商、清角、清徵和闰四个变化音。从甘肃三音孔埙到晚商五音孔埙,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有几件甘肃陶埙没有出现五声音阶中的主要音阶“商”,却率先出现了“清角”。可以说明“二变”的出现并非一定晚于五声。

    商代出现七声音阶,并非说商代是音阶的原创时代,其原创的时代应该还要早于此。商代只是七声音阶出现的下限。那么它的上限又在哪里呢?人们期待着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

    西周的宫廷音乐中不用商声作为调式主音,不等于宫廷音乐的音阶中没有商音。前人认为西周礼乐是只用五声音阶的(其实在反映西周制度的有关典籍中,也找不出宫廷中不用“二变”的证据,这也不过是后人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宫廷中至少已用全了五声,不过商声却不在骨干音之列。也就是说,西周宫廷乐,无论其为五声或七声音阶,其可用于不同调式作为主音的音阶骨干音却是:“宫-角-徵-羽”的结构。

    第三钟以上的“右鼓音”几乎例外的都是小三度。而且绝大多数是倾向于纯律的小三度(中有极少的例外,比纯律小三度略小)。

    隧音为“角”者,其右鼓音必然就是“徵”,隧音为“羽”者,其右鼓音必然就是“宫”。西周钟的“右鼓音”,即使未曾在演奏实践中配合旋律音来敲击使用,也是在同音和异音的相和中起共振作用的。它们采取纯律小三度的音程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从这里也反映出了钟乐以外的旋律乐器中,确有角、徵、羽、宫这种音阶骨干音的大量存在。

    温县殷钟的全部右鼓音、隧音加在一起则构成了宫、商、角、徵、羽五声,可起应和旋律的作用。

    这种右鼓音情况当然也有可能经过有意识的选择。但它们既有小三度、又有纯四度、大二度,还不像西周中、晚期的钟乐那样经过精心的选择,统一为倾向纯律的小三度。西周钟既在每钟内部持谐和的共鸣关系,又在整个的音阶系列中构成"角--徵--羽宫"的音阶骨干结构。

    音阶的起源似应早于律制。远古至青铜时代的乐器从实际调查已见者说,其乐音系列都由音阶组成,而并无任何按律编排的事例。在十二律的数理规律被发现以后,诸如故宫所藏的金编钟,则确实是按律编列的乐器了。

    春秋时,七声音阶在实践中已经相当普遍,并已形成“七律”的概念,而写作《地员》篇的那个学派,却只算到五音为止,这件事情就很耐人寻味。

    五音的计算是:“一以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就可以得到五音的弦长关系的简单整数比。那末,沿着同样的原则推下去,需要计算到七音时,也只消“六开以合九九”就能得出完满的结果:

    乐曲专名的大量出现是黄帝的传说时期以后。乐曲有专名,说明乐曲本身的艺术形式已经经过磨炼加工,而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音阶有一定的、不得紊乱的法则。但是,这里一个“律”字,恐怕只能当做音阶用音或其规律来讲。

    把一定的音高赋予石片;通过繁难而难于预料结果的制模、浇铸工艺,再经锉磨调整,使青铜铸入了音阶序列,让它们得以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重新再为人耳识别。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称“石”而不称磬,我国的五声音阶与声音阶同时并存的问题,新、旧音阶的历史变迁问题律制与音阶的关系问题等,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哨,数量很多。仅第一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文化层中就出土了45件。骨哨是截取鸟禽类肢骨中段制成,长度6.1厘米至11.8厘米不等,哨身中空而略弧曲,成细长圆管状,横断面为不规则的圆形。在凹弧一侧,两端各钻一圆孔或椭圆孔,多数骨哨只有2个音孔,个别骨哨上端一侧稍凹,应该是吹孔。有件骨哨出土时内腔还保存着一根充作拉杆,以变换音阶的鸟禽肢骨,这成为我们揭示骨哨使用方法的重要依据。
上古时代为何偏爱五声音阶

    河姆渡的骨哨是狩猎活动中的一种拟声工具,但从骨腔中带有拉杆的骨哨,可以证明它还应该是一种吹奏的乐器。吹奏骨哨时,人以手指按住音孔,随着气流的强弱变化,结合手指头的一按一放,便可发出不同的声响。带有拉杆的骨哨,则需配合气流与拉杆的推移来变换音阶,吹奏出不同的音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舞阳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贾湖骨笛的年代与分期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