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陶,字子奇,东汉末期颍川颍阴人,今临颍县人。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心怀天下,直言敢谏。
东汉桓帝(147-167年)时,外戚擅权,朝政日非,再加上连年饥荒,灾异数见,民生困苦。当时,正在京都洛阳太学游学的刘陶,每每与友人论及此事,无不忧虑。但外戚把持朝政,无人敢谏。刘陶不顾个人安危,洋洋写下数千言上书桓帝直陈其弊:“陛下忘记了高祖创业的艰难,把国家权柄授之于人,使宦官群丑肆虐百姓,国家也因此而穷困。希望桓帝远览强秦灭亡的教训,近察西汉末年哀帝、平帝天下大乱的惨痛经验,改弦更辙,以安邦国。”但桓帝终未采纳。
不久,又有别居用心之人向桓帝上书说,国家现在所以穷困,是由于货币太轻太薄,建议改铸大钱。刘陶知其用意,立即上书桓帝,指出其中利害,他说:“当今值得忧虑的并不在货币的轻重厚薄,而在于百姓所面临的饥饿处境。古代先王在治理国家时,最关心的是不要使男人离开土地,妇女不要离开织机。老百姓有了饭吃,有了衣穿,才能对内社会安定,对外兴师功成。可是,近年以来,灾荒连连,粮食欠收。官府劳役繁重,而百姓家里机杼都挂起蜘网。人民无以为生,即使把沙砾变成黄金,瓦石化为美玉,恐怕也无法制止他们闹事。现在放言冶铸大钱之人,名为国家实为自己聚敛财富中饱私囊。所以,当务之急在减赋税休养生息。”桓帝觉刘陶所说有理,便下令不许再提铸大钱之事。
汉末衰败之势已不可挽回。中平元年(185年)二月,钜鹿人张角发动了三十六万农民军起义,即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汉灵帝此时方才感到刘陶观世事之真切,便让他做京兆尹。当时的东汉王朝已近灭亡,社会风气昏暗至极,朝廷公然卖官鬻爵。按当时规定,刘陶应了这个肥差应拿出一千万“修宫钱”,也就是买官钱。刘陶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当时这种风气又是刘陶痛恨之至的,便称病,不去就职。灵帝知道此事以后,重新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面对人民纷纷揭竿、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刘陶力行谏议大夫之职,再次上疏,分析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提出治国安民的八个策略。又再次提到国家所以到今天出现这样的危急混乱,其祸根皆由宦官擅权,胡作非为所致。刘陶在上书中多次直击宦官之弊,那些把持朝政的宦官们心中早对刘陶痛恨之极,非除之而后快。便联合起来在灵帝面前诬谤刘陶,说刘陶“危言耸听,疾害圣政,专言妖孽,是与贼人串通才这么做”。众口烁金,说得多了,没有主见的灵帝便信了宦官们的话,下令将刘陶关进监牢,施以严刑。年事已高的刘陶自知自己多次进言,与权臣积怨已久,此次性命断然难保,但想自己空怀安国之志却不得施展,反被宦官诬陷,胸中积恨难平,不禁愤然慨叹:“朝廷前不久还重用我,如今又听信小人的谗言!恨不能与伊吕(古代贤人伊尹、吕尚)同畴而以三仁(殷商三位贤者,孔子称为三仁)为辈!”遂闭气而卒。
刘陶死后,遗著有《七曜论》一篇,其他条教、赋、奏、书记、辩异等共一百多篇,有数十万字。
刘陶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处理事务精明。做顺阳(今河南淅川县)县令时,顺阳多奸滑暴横之徒。刘陶上任后,就在城门口贴出告示,急召募有勇有胆之壮士,委以重用。那些以往仗着自己身形彪悍又有几分拳脚功夫,常常寻衅闹事的年轻人,看了之后都跃跃欲试。很快,晏诸姓有十几个人都来应募。刘陶在县衙里见了他们,先历数他们以往不轨给乡亲造成的伤害,说得年轻人个个面有愧色,接着,话峰一转,刘陶说:“如今正有以功补过的机会。”要他们把平时交结的一百多名年轻人都找过来,严命以待。这时,刘陶开始了对罪大恶极的人的审理,每审一案,清若神明,从严打击,决不宽待。这帮年轻人听命行事,令行禁止,立了大功。一时社会安定,百姓称颂,以至刘陶离开顺阳后,当地人民仍对他念念不忘,编了歌谣颂他:“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