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漯河

一代名将伍子胥的人生:一切为了报仇(3)

2013/12/19 14:33:53 点击数: 【字体:

    汝生时枉有目珠——鞭平王之尸

    在吴国,当时的吴王僚是夷昧的儿子。夷昧共兄弟四人,老大诸樊,即光父;老二余祭;老三便是夷昧;最小的是季札。其父执政之时,因四子季札最为贤能,想传位于他,但季札推让不纳,于是就立嘱于诸樊,并要求兄弟依次当政。当王位传到季札时,季札仍然坚拒不受,夷昧之子僚便趁机称王。公子光是季札之子,他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却被堂兄僚抢占了,因而一直对僚怀恨在心,总想夺回王位,只是对僚身边的掩余、烛庸、公子庆忌(这三个人在当时的吴国相当厉害,对吴王僚也非常忠心)有所忌惮,只好再寻时机。

    来到吴国的伍子胥并未急于求见吴王,而是混迹于街市之中,吹竹箫以明心志。吴国大臣被离发现了他,将其引荐给了吴王。此时公子光也看中了伍子胥,只是下手晚了一步。吴王很欣赏伍子胥,许诺要替其报仇雪恨,并拜伍子胥为上大夫,委以重任。

    公子光担心吴王重用伍子胥后,自己夺取王位的大计愈加难以实现,便对吴王僚说:“您贵为一国之主,而他乃村野匹夫,您怎能答应他的请求?再说,楚强,我们与之作战,胜少负多。即便取胜也只是替他一人报仇,泄了他的恨;若是不胜,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多大的灾难?”吴王觉得公子光言之有理,于是决定不去伐楚。伍子胥得知消息后,就辞了官,和公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而此时的公子光又来了一招,让吴王与伍子胥的关系来个彻底了断,他对吴王说,伍子胥因您不肯替其报仇,已是怀恨在心。于是吴王对伍子胥更加疏远了。

    此后公子光就去找伍子胥,向其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并说,如果伍子胥能助其当上吴王,他会替伍子胥报仇。这不失为诱人的条件,对伍子胥来说,他可不管谁当吴王,只要能报仇就行。于是伍子胥答应了,并向公子光推荐了自己的结义兄弟专诸,准备伺机刺杀吴王僚。

    吴王僚十一年(前516年),楚平王熊居病死,昭王熊轸即位。伍子胥得知后,非常悲愤,平王已死,父兄之仇未报,这可怎么办?由于伍子胥报仇心切,竟然一连三天未曾进食。后来他想出一计,对公子光说:“你现在可以劝吴王趁楚君新丧攻楚,并让其用掩余、烛庸、公子庆忌为主将,而你在行军途中可假装摔伤而要求返回,这是你除掉吴王僚之绝佳时机。”

    公子光依计行使。待吴师伐楚出征之后,他邀请吴王僚去家中做客,品尝在太湖请到的一位名厨做的炙鱼。这位名厨不是别人,正是专诸,他去学烤鱼,正是投吴王僚之所好,以寻机刺杀吴王僚,报伍子胥的知遇之恩。吴王僚果然上当,最终被专诸刺死。而此时在外的掩余、烛庸、公子庆忌闻讯后只得逃往他国。

    此后,公子光即位,即为吴王阖闾。阖闾任命伍子胥为“行人”(掌管朝觐聘问之官),“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并命他主持修筑国都城池,修建仓库,铸造兵器,编练军队,训练士卒练习骑射及驾驭战车、战船等,准备称霸中原。

    就在这时,伯来吴投奔伍子胥。伯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他的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令尹的助手),为人耿直,贤明有才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被贪得无厌的楚令尹(国相)囊瓦所杀,并株连全族。伯侥幸逃出,听说伍子胥在吴国混得不错,就跑来投奔子胥。同病相怜,而且有着同样的仇恨和仇人,伍子胥自然非常热情,俩人一见如故。于是,伍子胥就把伯推荐给吴王阖闾以求重用,而这也为伍子胥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提出的“先疲敝楚军,再大举进攻”的战略方针,派军攻楚边邑夷(今安徽亳州东南)、潜(今安徽霍山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楚军往援,吴军即退;楚军回师,吴又攻弦(今河南息县南);楚再驰援,吴军又撤。此后年年如此袭扰楚境,以致“楚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

    吴王阖闾七年,楚属国桐(今安徽桐城北)叛楚附吴,伍子胥为达到“多方以误之”的目的,趁机唆使楚附庸舒鸠氏(今安徽舒城)诱楚来攻。楚昭王熊轸派囊瓦率军攻吴,阖闾则派伍子胥等率军迎击于豫章(今大别山东、巢湖以西,淮南、江北地区)。伍子胥将大量船只部署于豫章地区南部的江面上,故示守势,而将主力潜伏于巢邑(今安徽桐城、安庆之间)附近。囊瓦误认吴军尽在江上,遂对陆上警戒松懈。伍子胥则乘其不备,由侧翼突然发起进攻,楚军大败。吴军乘胜攻占巢城,俘楚大夫公子繁。

    吴王阖闾九年,唐成公与蔡昭侯去朝楚之时,由于囊瓦贪求蔡昭侯所爱的皮衣、玉佩与名马等,蔡昭侯起始不给,因而遭到囊瓦侮辱。随后,囊瓦将蔡昭侯、唐成公一并囚禁数日。唐蔡二君回国后纠集了共17路诸侯讨伐楚国,后因晋国半路退出而只好作罢。沈国乃楚属国并未随征,蔡国恨之,回归途中灭了沈国,杀了沈君。楚国怪罪蔡国,于是出兵围蔡,蔡遂求援于吴。当时阖闾认为楚已疲惫,军力削弱,正打算趁机发起总攻。这时,伍子胥分析了敌情,并提出建议说:“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他的这一建议,利用了楚与邻国的矛盾,使自己也师出有名,相对也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唐、蔡两国为楚国北方门户,对吴而言,这两国位处楚国侧背,战略价值极大,如果吴军由此攻楚,则可以避开豫章地区楚军防备较严的正面战场,直趋楚都郢,更能起到战略突袭的作用。阖闾听后大喜,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命被离、专毅辅世子波据守国都,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和伯为副将,其弟公子夫概作为先锋,共率吴兵六万,号称十万大军,从水路渡过淮水去救蔡国。楚将囊瓦见吴兵人多势众,于是放下蔡国急撤,并派人入郢都告急。此后唐国也来会合,自此唐、蔡、吴三国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楚国。

    孙武见囊瓦撤退,为了尽快追上楚军,命人弃船登岸,率大军沿江北陆路过三关,经过章山,直抵汉阳。而此时,楚军屯兵于汉水之南,吴兵则屯兵于汉水之北,囊瓦自撤军之后一直在等援军来助,故而非常担心吴军会渡江来攻,但又听说吴军是弃舟前来,心中稍感宽慰。而此时,楚昭王派沈尹戌(即叶公之父)率精兵15000人来到汉阳。得知孙武弃船前来,沈尹戌大喜,他对囊瓦说:“吴军素习水战,今却弃船而行,我率兵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境内),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你领兵渡江,我们前后夹攻,吴军可败。”然而沈尹戌走后,囊瓦听信谗言,怕胜吴之后沈尹戌会位居己上,于是不用沈尹戌之计,而是自以为是,私自出击,结果中了吴军的埋伏,造成楚军大败,最后只得率残军退到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

    囊瓦退至柏举之后,楚王又派(wei)射前去相助。但囊瓦主张进攻,射主张防守,两人意见不和,继而各自为政,互不相救。结果囊瓦兵败奔郑,射所领楚兵则在退归郢都的途中被吴军杀得七零八落,而沈尹戌也遭吴军围攻,力战身亡。

    此后吴军乘胜追击,直逼郢都。郢都有三城(即麦城、纪南城、郢城),阖闾采用了伍子胥的策略,派伍子胥攻打麦城,孙武攻纪南城。伍子胥用计在麦城附近又筑二城,东曰“驴城”,西曰“磨城”,东驴西磨智破麦城。孙武则引漳水,水淹纪南城,连同郢城都给淹了。见此情形楚昭王熊轸只得仓皇出逃。郢都没有了楚王,自然就不攻自破。攻入郢都后,吴国君臣洗劫楚国国库,淫乱楚国后宫。

    接着吴王阖闾又按照伍子胥之言,将楚国宗庙尽行拆毁,虽然孙武极力劝阻,但吴王根本不听。其实,如果吴王采用孙武之计,善待楚民,让公子胜入主郢都,则楚国定会俯首于吴国,对吴国的称霸之计有利而无弊。可伍子胥不愿善罢甘休,他请求吴王准许自己掘楚平王墓以解心头之恨,吴王自然同意。伍子胥怀有报仇之心,有如此之想法和行为,还算可以谅解。而吴王阖闾,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了不得的政治家,竟不作长久打算,不用孙武之策,只图一时之快,真是令后人为其感到悲哀。

    找到平王的尸骨后,伍子胥“手持九节铜鞭,鞭之三百,肉烂骨折”。此后更是“左足践其腹,右手抉其目”,并骂曰:“汝生时枉有目珠,不辨忠佞,听信谗言,杀吾父兄,岂不冤哉!”可伍子胥还不解恨,又割下了平王的头,并把衣物棺木全都销毁,连同尸骨弃于荒野。

    吴军占领郢都后,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因楚昭王之母是秦女,于是申包胥向秦国求救,而秦哀公却没同意出兵。当时秦哀公整日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哪里会顾得上救楚?说是让申包胥等候,实际上是无心于此。申包胥请得越急,秦哀公越是不发兵。结果,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滴水不进,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他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着他们亡国?”

    于是秦哀公派兵前往楚国,并击败了吴军,到此时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摘自《百家讲坛》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伍子胥:功名成败看胸襟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