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汉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亲一向无宠,虽贵为皇后,行事做人却小心翼翼,后宫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顺皇太后。孝顺的方式就是顺从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诸舅。
王政君共有八个兄弟,王凤居长,依次为曼、谭、崇、商、立、根、逢时。王凤、王曼、王崇与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袭爵阳平侯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个位置握有比丞相还要大的权柄,从王凤以后,便成为外戚辅政的专职。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内,同时封太后的其余五个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为侯。这在前代是从未有过的事。
本文摘自:《后宫:中国历代皇后正传》,作者:李安瑜,出版:文汇出版社
一个柔弱无用的女人,竟能决定一个时代的命运。
太子懒懒地朝她们看了一眼。他心目中只有司马良娣那一张花颜玉容,其他人无法闯进他的心扉。他只想挥手让这五个女子退下去,但抬眼看见皇后那慈爱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软了,所以,他只得装作乐意的样子,随手一指,说:“这一个即可!”
站在一旁的女官急忙顺着太子的手势找过去。是谁呢?她吃不准,又不敢再问,怕太子发怒。她猜想一定是坐在最靠近太子的排头那一位,那美人穿着一件绣有红色花边的披风,显得与众不同,太子一定看中了她。于是,女官就点着那位美女,回禀皇后道:“太子选中美人王政君。”
第二天,就有侍中一人,与掖庭令一起奉皇后之命,将王政君送入太子的东宫。太子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再说王政君仪态娴雅,正当年华,也就不加拒绝,当夜命她侍寝左右。第二天,太子便将她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了。谁知这位幸运的王政君仅一夕得幸,便暗结珠胎,到第二年,竟生下一个儿子。太子宫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不曾生过一个儿女,因此,宣帝得了这个孙儿,如获至宝,亲自替他取名为刘骜,借《吕氏春秋》中“千里马”之意。因为这个儿子,王政君在日后得以幸运地登上了后宫佳丽人人称羡的皇后宝座。
王政君出身官宦之家,魏郡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人。祖父王贺曾任绣衣御史,父亲王禁年轻时学刑法,后在长安任廷尉书记。王禁性情落拓不羁,贪酒好色,除正妻李氏外,还娶了好几房小妾,共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是他的第二个女儿。由于李氏早年改嫁,王政君从小失去母爱,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养成了柔顺、怯懦的性格。她娴静、平实,与人无争。长大后,父亲为她择婿,接连两次,还没过门夫婿就死了,所以有人说她命中克夫。但是,王禁不以为然,他对这个女儿抱着希望,亲自教她读书,兼习琴棋书画,计划日后将她送进皇宫,祈望将来一朝得幸,光耀门楣。
王政君十八岁那年,恰逢掖庭采选秀女充为“家人子”(后宫编制之外的预备宫人),王禁便将女儿送进宫。王政君等了一年,遇上皇后为太子选美,于是,天公作美,赐给她一个绝好的命运。
王政君尽管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情,但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即位,为汉元帝。因王政君为元帝生了唯一的儿子,宣帝又特别喜欢这个孙儿,生前常置于左右,唤作“皇孙”,无疑把刘骜视作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母以子贵,元帝不得不立王政君为皇后。
弱者的胜利
雅重儒术的汉元帝刘奭仁而不威,优柔寡断,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这一点,汉宣帝在世时就已看出了。有一次,刘奭见父亲用法过严,未免苛刻,进谏道:“陛下宜用儒生,毋尚刑法。”宣帝听了十分生气。说:“汉家自有制度,向来是儒法轮番并行,怎能专用德教呢?”刘奭不敢再说,拜别出宫。宣帝目送太子的背影,长叹一声说:“乱我家法者,必太子也!”
从这以后,宣帝一度产生过废太子、另立张婕妤生的刘钦的念头。刘钦聪明敏捷,喜欢经书刑法,颇有才干,同懦弱的刘奭截然不同。宣帝曾称赞他:“淮阳王真乃我子也!”不过,他还是念及刘奭为许皇后所生,许后曾与自己患难与共,又惨遭毒死,若废太子,对不起许后,故放弃了废立的打算。
汉元帝虽然没有政治家的才干,却是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喜读史书,擅长音乐,能鼓琴瑟,吹洞箫,还熟谙音律,会自己作曲,谱新声。晚年体弱多病,常以音乐自娱。在深宫备有鼙鼓,有时兴致来了,亲手击鼓,缓急舒徐,很是入耳。
由于元帝喜好声色,后宫美女如云。他不爱王政君,另宠两位妃嫔,一为傅昭仪,一为冯昭仪。这两人原来都是位列婕妤(地位仅次于皇后),后来,元帝为表示对她俩特殊的爱幸,就在六宫制度中增加了一级,名为“昭仪”,是“昭其仪尊而亲密”的意思。昭仪在六宫中的地位同外朝的丞相等同,而爵禄可同王侯媲美。所以,元帝时代,昭仪同皇后的地位差别又缩小了许多。
王政君无见识、平庸,却能安居皇后之位,这与她丈夫汉元帝仁懦善良的个性有关。也正因为她毫无见识,在当上皇太后之后一味庇护外家,才造成了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政治腐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