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开封

范雎的遇与不遇

2014/12/4 11:00:09 点击数: 【字体:


   “伯乐相马”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些说道,人们耳熟能详,都是说生活中不缺少人才,但缺少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伯乐”。
 
    战国时代,策士游说之风很盛,其中有一些人则由于“伯乐不常有”所致,他们大多属于“马投伯乐”那伙的。
 
    范雎(或作范且)本是魏国人,在中大夫须贾(音古)门下当差,没干成什么大事情,反遭受一场冤枉,几乎丢了性命。那是有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访问齐国,范雎是随员。他们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仰慕范雎的才华,先给范雎送去一些金钱和礼品。范雎虽有自知之明没有收受,却仍然引起了须贾的疑心,以为他给齐国泄漏了什么机密。
 
    回国后,须贾把这件未经证实的事报告了国相魏齐。魏齐偏听偏信,同样不经任何调查分析,就叫来一伙打手把范雎狠狠打了一顿,所谓“折肋摧齿”。众打手见范雎差不多已死,就找来一领破席卷了扔掉。但范雎并没有死,他缓过来后,改名张禄,辗转逃到了秦国。
 
    当时秦昭王已在位36年,但他并不是势力中心。国中政治上势力最大的有四个人: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手足。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轮流掌管军权。党亲连体,互为羽翼。他们仰仗宣太后这个后台,实际权力很大,封邑广阔,家财富足,国王不及。
 
    范雎根据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到秦国后先给昭王递上了一封书信,请求面谈。昭王没有摆架子,立马派车子接范雎进宫。范雎来到宫中,故意东走走西看看,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声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听到了这句话,心中如被一根针刺了一下,当即特别隆重地接待了范雎。周围人很少见这种隆重场面,惊讶不已。
 
    昭王吩咐左右退下,然后恭恭敬敬地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雎只是“嗯!嗯!”并不答话。昭王连问三次,范雎也三次以“嗯!嗯!”作答。昭王感觉到事关紧要,便跪下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雎这才开始讲了一番大道理,并且强调:“我现时寄居秦国,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总是有死的一天,只要是我说的这些话,对秦国有利,即使因此被杀,又有何惧?我真正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见到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他们就可能从此谁也莫肯向秦了。”
 
    范雎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昭王,昭王虽早有察觉,却没有认识到大权旁落的严重性,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范雎的话取得了昭王的认同与信任。昭王拜范雎为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老家陶邑去了;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移居到关外。范雎多年为相,一直到老。
 
    这个故事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记载。同是一个范雎,齐国和秦国都敬重他,景仰他;他虽是魏国人,魏国不但不重用他,反因齐国国君看重他,则偏听小人打小报告而加以陷害。古今中外,人们大多感叹人才难得,实际上被埋没的人才,什么时候都比比皆是。有的是没碰上机遇,有的则是没遇上真伯乐。
 
    我见过一种“伯乐”。我称他们是“跑马场上的伯乐”。平日里他们的视野中没有千里马,待某一日哪匹马在跑马场上夺了头彩,他们则跑上前去锦上添花,似乎大有发现地宣布“这是一匹千里马呀!”。真正的伯乐是在千里马没有夺冠之前,已看出其具备了千里马的素质,并加以调教,精心喂养,给予雪中送炭。不过现在有一个好处,如果你真是个人才而被埋没了,一般情况下是允许“跳槽”的。也就是说,可以“伯乐相马”,也可以“马投伯乐”。作者:高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6-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