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八朝古都”实至名归

2013/10/24 10:50:45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

    10月17日至19日,中国古都学会2013年(开封)年会在古都开封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中国古都学会2013 年 (开封)年会宣言》,正式认定开封为“八朝古都”和“中华名城”。中国古都学会是1983年在古都西安成立的,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中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古都学会2013 年 (开封)年会宣言》:

      “八朝古都” 得到确认

    本届年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开封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复兴”这一主题,通过认真的学术研讨和实地考察,达成共识,并通过了《中国古都学会2013 年 (开封)年会宣言》。《宣言》指出:根据古文献记载和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以前,开封就是人文始祖带领部族生存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早期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至第七位夏王杼时,将国都设在位居中原腹地的老丘(开封)。夏定都于老丘历时200余年之久,这对推动中原地区的开发和夏王朝的兴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是开封建都史上的第二个都城。自隋唐而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把这里作为都城。北宋以东京开封为国都,历经九帝168年,不仅使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城市功能最为完备的国际大都市。金朝统治下的开封,先为陪都,继为国都,依然保持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宣言》认为,上述史实表明,历史上的开封,从成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的都城开始,到战国时期的魏,再到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其以后的北宋和金,都是引领一国的都邑,是名副其实的“八朝古都”和“中华名城”。它的重要历史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过去讲古都开封的历史,都说开封是七朝古都,即指战国时魏都大梁,五代时梁、晋、汉、周四国的东都和东京,北宋的东京开封府及金朝的汴京。其实这种提法是有缺憾的,因为它排除了开封第一个古都——夏代的老丘。”10月17日上午,已年过八旬的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首先说。

    “过去夏都老丘被排除在开封古都之外,也是情有可原的。”朱绍侯说,因为中国一贯号称有5000年文明史,其实史学界对这种提法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国外史学界并不认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有的史学家只承认西周是真实的历史,夏、商被列为传说时代。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商代的历史已得到实证,故商代历史已被承认,而夏代仍列为传说时代。但自“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后,夏代的历史也得到实证,因此夏朝已被列入正史,而五帝时期仍属于传说时代。现在“中国文明探源工程”正在进行,五帝时期的历史也将会被肯定,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也终将被落实。

    朱绍侯说:“如果说当夏朝被列为传说时代时,不把夏都老丘记入古都开封史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后,夏代已被列入正史,还不承认夏都老丘是开封第一代古都的话,就说不过去了。”

    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

    谈古都开封不提夏都老丘是最大失误

    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说,夏朝自禹、启开国之后,经历了坎坷的历程。夏启在即位之初还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到了晚年,启喜欢乐舞、沉湎酒色,生活淫逸放纵,政治开始腐败。到了启子太康时,骄奢更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当时有一位东夷族领袖后羿,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尤其擅长射箭,多次为民除害,取得夏民的信任。他乘夏民反对太康之机赶走了太康而取得夏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太康失国”。后羿在夺取夏政权后,也逐渐腐朽起来,整天以游猎为乐而不理民事,把政权委托给被伯明氏放逐的“谗慝子弟”寒浞管理,寒浞乘机培植自己的势力,夺取了政权。

    太康逝世后,其弟仲康及仲康之子相先后即位,在东方发展势力,欲夺回夏政权。寒浞为防止相东山再起,遂派其子浇率军灭掉了相及其同盟者斟灌氏、斟氏。在帝相死时,其妻缗正怀有身孕,遂逃回其娘家有仍氏,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逃至有虞氏(河南虞城),在有虞氏及其他各族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夺回了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死后,其子帝杼(又作帝宁、帝予)即位。帝杼为防止擅射的东夷族西侵,遂将都城由原(河南济源)迁至老丘(开封城东)。古本《竹书纪年》云:“帝杼居原,自迁于老丘。”《绎史·少康中兴》引《竹书纪年》说得更明确:“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帝杼在位17年逝世,他在老丘住了12年,其后子孙有五世都以老丘为都城,前后共有200多年。即帝芬(帝槐)44年、帝芒55年、帝泄3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此据《绎史》据《竹书纪年》统计)。至帝廑(胤甲)即位后,才由老丘迁至西河。据《竹书纪年》统计,“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指后羿、寒浞)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统计,夏朝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起至公元前1600年止,共470年,与《竹书纪年》基本相符。在这470年中,夏王朝共迁都约有12次,其建都地如下:一高密(河南新安),二阳城(河南登封),三阳翟(河南禹州),四晋阳(山西太原西南),五安邑(山西夏县禹王城),六斟(河南偃师),七斟灌(河南濮阳),八纶邑(河南虞城境),九夏邑(河南夏邑),十原(河南济源),十一老丘(河南开封),十二西河(山西永济)。

    “以上所举夏朝十二都,除老丘具有200多年都城历史外,没有一都达到百年。”朱绍侯说,“在以老丘为都的200多年内,夏代的发展是最平稳的时期,也是最兴盛的时期。所以谈古都开封而不提夏都老丘,应视为最大的失误。”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陈文道:

    开封最早古都是老丘

    “开封乃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向以宋都闻名,其实开封最早的古都,应是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都城老丘。”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安阳古都学会会长陈文道说,夏代主政430年,在开封老丘作都220年。夏朝14世17位国王,其中在老丘有5世6位国王。夏代都城八迁,老丘为七迁之地。

    陈文道说,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清楚标明:老丘在今开封东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老丘在郑州东邻,黄河南岸。《大清一统志》中写明:“老丘在开封府陈留县北四十里,有老丘城。”近人研究,老丘位于开封市东北20公里的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村附近,进一步确定了老丘古城的地理位置。

    “居老丘城的首位夏帝是夏代第七位国王帝杼,原居济源轵城,继位第五个年头,为治理国政方便,由黄河北岸的山都原城,迁徙至黄河偏东南方向的开封老丘城。在这里一落脚就是200多年,为夏朝建都史上最久的城址,历经六帝,在夏、商、东夷三足鼎立的民族之间,大展宏图,颇有作为。”陈文道说,“由此不难看出,作为夏都,老丘当时确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夏王朝兴旺发展史上,有其辉煌的显赫地位,为以后战国时期魏都大梁,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的东京等,奠定了开创性的坚实基础。”

    河南省特聘教授张国硕:

    迁都老丘是历史的选择

    “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夏代有老丘之都,老丘的具体位置就在当今开封县境内。”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国硕,主要从事史前夏商周考古、先秦史、民族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认为之所以设立夏都老丘,其主要原因就是便于统治和战争的需要。具体到帝宁(杼)时期来说,老丘等夏都应为夏王朝为对付北方、东方地区诸方国和部族而设立的政治、军事中心。少康复国之后,东夷各部对夏王朝的威胁并未消除,双方仍然征战不断,迫使夏王朝必须认真对待东方夷人问题,在今豫东地区这个既属于夏王朝控制地区又距离夷人分布区不远的地带设立老丘都城,可便于对东夷各部的作战、宣威、镇抚和从事其他政治、军事活动。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杨建敏:

    四大原因使夏迁都老丘

    “在开封建都史上,夏都老丘是个绕不过去而又长期被忽视的话题。近年,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题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这一话题逐步被国内史学界所关注。”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新密市古都学会副秘书长杨建敏认为,夏代迁都老丘的原因,具体分析,当有自然环境、经济、军事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位居国之中心。老丘在今开封市国都里村附近,距嵩山仅百余公里,可视为天地之中。立都老丘,与四方距离略均,便于政令传达、赋税征纳、物资集散以及兵民往来。二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封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和,河湖密布,有利于先民们长期生活、定居和繁衍生息。三是“夷夏之争”的需要。为了防止东夷族西侵,也为巩固夏王朝在东方的势力,帝杼遂将都城迁往老丘。四是良好的社会基础。都城的形成,应考虑社会基础。早期迁都,所迁之地必然要有良好的亲族势力。夏代迁都老丘,老丘正处于封父国内,封父国乃夏王所封诸侯国,与夏王有着密切关系,且国力强盛,有“民风淳朴”的封人拥护,夏王朝就有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为下一步东进东夷、开拓疆土奠定了基础。

    开封古都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书学:

    开封古都地位需再认识

    “长期以来,开封定格在‘七朝古都’的框架概念之中。近年,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及文化遗存的探讨,认为早在4000多年以前,开封地区就是人文始祖活动的重要地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长期将都城设在开封(老丘),如此一来,开封的最早建城时间至少应从公元前20世纪算起,就是说开封的最初建城时间在距今4000年以前。”开封古都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书学说,“重新确认开封的历史地位,绝不是增加一朝和历史前推1000多年的简单问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的。”

    郭书学说,将开封与其他古都城市加以比较,总结出开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人文始祖带领人民在开封一带的活动来看,这里开发之早、文化产生之早、对早期华夏文明贡献之大,超过了多数古都城市。二是作为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国都的老丘,无论建都时间还是城市规模,都超过了同样做过夏朝国都的其他地方。老丘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三是以开封为都城的夏、宋两朝,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文明朝代,有开拓之功;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有继往开来、承上启下之功。这两个王朝的作用和影响应得到充分肯定。四是开封建城历史久远,发挥作用持久独特。特别是进入后都城时代以后,作为国家的二级中心或次中心,超过700年,这在全国古都城市中并不多见。

    回眸开封4000多年城市发展的路径,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开封先后有过三次崛起,而每次崛起都和建都密不可分。当前,开封尚处于曲折发展、蓄势待发的阶段,相信再度崛起的曙光终将出现,开封终将会以崭新的形象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考古学家刘春迎:

    国都里村为 夏都老丘所在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刘春迎,曾担任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队长,他从开封地区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求证出夏都老丘的位置。

    刘春迎说,关于夏朝中期“老丘时代”前后夏王朝都城迁徙的情况,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如下记载:“后相即位,居商邱。相居斟灌。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邱。胤甲即位居西河。”文中所言“商”据考应为“帝”,“邱”即“丘”,“宁”即“杼”。另,今本《竹书纪年》卷上亦有如下记载:“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由此可见,在夏后杼即位的第五个年头,把国都由“原”迁到了“老丘”。

    关于夏都“老丘”的地域所在,古文献中也多有提及,大多认为应位于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附近区域。一曰位于历史上的陈留县北或东北20公里。如在《左传·定公十五年》 中有载:“夏五月,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对于这场发生在老丘之地的战事,《春秋大事表》卷六上《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中云:“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有老邱城,为宋老邱地。定(公)十五年‘郑败宋师于老邱’,即此。”《竹书统笺》卷三亦云:“按:定十五年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杜注:《宋地一统志》,老丘在开封府陈留县北四十里,有老丘城。《地名考略》曰:县有老丘城,见《陈留风俗传》。”另曰位于历史上的陈留县北四十五里。如《春秋地理考实》卷三引《纂》云:“今河南陈留县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杨伯峻在其《春秋左传注》里亦说:“老丘,当在今开封市东南,陈留镇北45里。”其他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亦说老丘“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城北”;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夏时期全图》、《春秋·郑宋卫图》中也把老丘标在了今开封市以东的不远处。

    “以上两说差别不大,应是古人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所致,并不矛盾。据此,学术界的大多数人认为,夏都老丘遗址就位于今开封以东、陈留镇以北的开封县杜良乡境内。”刘春迎说。

    在杜良乡政府东自开兰公路北拐有一村镇公路,沿该村镇公路北行约2公里处有一自然村曰国都里。从谷歌地图上测量,该村位于开封市曹门东偏北和开封县陈留镇北偏东均约20公里,如果把以上三地点间连成在线的话,基本上构成一等边三角形。“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再结合国都里村所处的位置,学术界的大多数人们认为,该村及其附近区域,就是夏都老丘所在地。”刘春迎说,当年的夏后杼之所以要把都城自原东迁至老丘,系因老丘一带曾经是夏后禹的母族所在之地,也是禹当年成就大业的发祥地之一。当年夏后杼迁都后之所以以“老丘”为名,应源于学术界所说的“高台文化”。古代,人们把居住的地方常称为“丘”或“邑”。丘、邑一般是位于向阳的高坡上,平日,这样的地方阳光充足,温暖有加,偶遇不测的年份也便于躲避水患,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通常的情况下,居住地还要临近水源,以便于人们饮食洗漱等日常生活。如果居住在平原地带,周围四处无“丘”可依,那么人们就会择地人工建筑一个高台,这个高台通常会叫做“丘”、“冈”、“岗”、“京”、“台”等。此即学术界所说的“高台文化”。“老丘,就是人们在原来的高地上又用土堆筑起来的高台。”

    刘春迎说,早在1989年和1990年秋季,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与开封市博物馆考古部、杞县文管所合作,在开封杞县境内共试掘和发掘了段岗、鹿台岗、朱岗、牛角岗和竹林5处遗址,其中除鹿台岗和竹林遗址之外,其他3处皆发现有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以上几处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发现,足证至少在夏代中晚期,今开封以东一带已属于夏的版图。以上几处遗址与国都里村相距不远,约在国都里村东偏南30公里至40公里间,据此虽然不能作为国都里村是夏都老丘遗址的充分条件,但足以证明今国都里村的位置在‘老丘时代’肯定位于夏人的疆域范围之内。”刘春迎说。

    刘春迎说,1998年春季,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连霍高速公路开封段建设工程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国都里村北仅1.5公里的刘京寨村中,曾探至一处分布范围较广的文化层堆积,部分探孔在距地表约12米左右的深度,出土有显具夏、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残碎绳纹陶片等物,为今后在附近地区寻找老丘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继朱岗、段岗、牛角岗等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之后,1990年,在杞县城东的鹿台岗遗址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属于典型的夷人遗存的岳石文化,据此揭示出了“杞县和以杞县为中心的惠济河与涡河之间,的确当为夏代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的交汇地域”。不仅如此,在杞县境内发现的上述几种考古学文化,彼此都还相互包含或多或少的对方的文化因素,说明“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临近的文化发生横向联系,相互影响,故而段岗、朱岗、牛角岗遗址二里头遗存中包含的先商、岳石文化因素,鹿台岗遗址岳石文化中包含的二里头、先商文化因素,正是那个时期夏族、商族与东夷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历史写照”。这当然也就是 “老丘时代”夏人与东方夷人之间频繁交流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具体体现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日报(2013-10-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