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开封市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及出路

2013/10/31 9:50:37 点击数: 【字体:

    开封是中国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戏剧之乡,是中国唯一的清明文化传承基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盘鼓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民不但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厚,种类形式纷繁,艺术风格鲜明。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市委市政府、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制度健全、措施有效,非遗工作成绩喜人

    近年来,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由多个局委为成员单位的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了领导力度;率先在全省成立了专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单位——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确立了政策保障制度,先后印发了《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实施意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建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131826条,确立县级项目8590个、市级项目3218个。

    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汴京灯笼张、汴绣、大相国寺梵乐、麒麟舞、二夹弦、撂石锁8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杞人忧天传说、卧拐秧歌、锣戏、仪封三弦书、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秋油腐乳、洧川豆腐、传统糖塑(吹糖人)、滕派蝶画等36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豫剧祥符调、铁笔烙画、少年颛顼的传说、宋词乐舞、开封菊花栽培技艺、汴梁西瓜种植技艺、红薯泥制作技艺、开封民俗婚礼、河南坠子、渔鼓道情等140个项目及4个扩展名录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4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6人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开封市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遗”保护工作已走在了我省前列。

    困境重重、形势严峻,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曾经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消失,濒临消亡境地,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

    1、许多项目亟需进行整理、抢救、发掘。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都保存不够完整,如开封盘鼓原来有200多套传统套路,但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几十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版和画稿还有很多没被发掘等等。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挖掘、恢复,若干年后再想发掘将无从下手。

    2、项目传承青黄不接。

    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民俗观念、民俗传统日益淡薄,年轻人对传统艺术越来越不感兴趣,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开封市“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大多处于60岁至80岁这个年龄段,有些“非遗”项目涌现出了一些成绩卓越的带头人,但这些人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年事己高,身体不好。现在能起骨干作用的、有较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十分匮乏。新老艺人出现断层,艺术保护传承青黄不接,很多项目的传承人转做其他行业,后继无人已成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大瓶颈,人才危机日益严重。

    3、无专项编制、人才匮乏。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肩负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申报工作,工作任务量相当大,但目前没有专项人员编制,工作人员不足、人才匮乏,多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4、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认识。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已经开展了8年,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社会普遍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部门和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无法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制约了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5、经费不足,传承保护无法有效开展。

    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掘、整理、抢救、展演、宣传、培训等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保护中心没有专用工作车辆,资源普查、田野调查、资料整理、项目文本和录像片制作等相对滞后,日常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目前,除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补助外,省、市的传承人没有任何经费补贴,一些人因生活困难而改行或远走他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不到有效传承。

    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非遗传承薪火不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复杂性。面对诸多困境,拓宽思路积极探索一条有效可行的“非遗”保护之路,对于推动开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意义重大。

    1、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施抢救性保护。

    利用先进的二维扫描、三维建模、数字摄影与图象处理等技术,对濒临消亡、价值重大的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对项目和传承人的生存现状、独特工艺、制作流程和代表作品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实施抢救性保护。

    2、送“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营造“非遗”保护良好氛围。

    将非遗展示展演送进大中小学、社区企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堂,聘请优秀民间艺人进行教学,建立艺术实践或技艺教育基地,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有人。

    借助高校平台,开辟“非遗”课程,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端“非遗”保护工作者。同时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部分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

    3、将“非遗”项目与地方文化品牌结合,通过节庆展演,打造地方“非遗”特色品牌。

    通过举办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打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让人们充分领略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增强城市认同感,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开封文化、旅游事业的长足发展。

    4、创建“非遗”主题公园或“非遗”一条街。

    陆续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产品,按照“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模式,以“静态+活态”的立体展示形式,打造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汴绣的制作方法、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制、官瓷的手拉坯技艺等等,都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并将自己亲自参与制作的艺术品带回家。游客还可以一边品尝开封特色美味,一边闲逛于“非遗”街区看手工艺品的制作、看动态演艺项目的表演,悠然体味开封古城的市井民风与深厚底蕴。

    5、借助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注重与媒体合作,增强“非遗”的社会影响力,让全社会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保护有什么意义、破坏有什么后果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策划创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电影、剧目,以“非遗”为切入口,将开封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和民风民俗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开封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将文化内涵和市场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发我市“非遗”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6、创新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

    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持传统风格和本真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项目保护单位开展产业化开发。加大公共财政对“非遗”保护投入的同时,对经过认证从事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和个人,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贴息。探索民间合作的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祥地,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整个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开封可挖掘、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都非常大,它是厚重开封的显著标志。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以宋文化为主导,以中原文化为背景,创新独具开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开封复兴,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原标题:开封市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及出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市文广新局(2013-10-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