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开封

魏姓与开封魏文化遗存

2014/7/8 15:21:50 点击数: 【字体:

    一、魏姓的起源与台湾魏姓源流

    魏姓是中华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其起源,主要有以邑为氏和以国为氏,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子高封于毕,后国灭。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嫡孙毕万为晋献公大夫,毕万于公元前661年受封于魏邑(今山西苪城东北),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魏氏。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裔毕斯(即魏斯)联合韩、赵灭掉晋国,三分晋地建立魏、韩、赵三国。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斯当为魏文侯。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主政时为避强秦,将国都东迁至大梁(今开封市)。魏国在大梁建都长达139年,历经六代君主,魏国王族子孙以国为氏,成为魏姓之主源。

    自战国初年以来,以国为氏的魏姓世居中原。魏安釐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58年),秦将白起打败了赵国驻长平的大军,坑杀赵国降卒40万,乘胜进逼赵国都城邯郸。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名扬天下,其后人在中原一带族旺人众。信陵君的嫡孙魏歆汉代时任钜鹿郡守。其后,自汉至唐这支以国为姓的魏氏族人在钜鹿根繁叶茂,入仕者代不乏人。魏植又分为钜鹿东、西两支。其后裔中名人有北齐侯射魏收。

    唐代时期,魏姓最为显赫。魏征、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漠、魏扶六人先后为相。其中钜鹿魏氏的代表人物魏征名贯古今。魏征,钜鹿曲城人。后徙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推为谏议太夫。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予朝政。后任侍中,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深得唐太宗器重。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古训已成为古今名言。汉唐以来,由于钜鹿魏氏名人辈出,因而形成郡望。

    魏征的十七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进兴居南靖梅林乡。

    当今居于台湾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的魏姓是以国为姓故地开封魏姓的后裔。据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开封兰封人(今开封兰考)魏良佐,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卜居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淑玉生子元,享、贞、利四人。南宋末年陆秀夫,张仕杰护送宋帝赵昰退居赣州。后元兵南下,赵昰逃往福州,赣州大乱,兄弟四人逃往福建南靖。后又徙居惠州长乐(广东五华),成为五华一世祖。享公徙居福建汀州,后又居惠州龙川。元公在五华下传十三世至应浩公时,于清乾隆年间渡台,在新竹新浦镇上寮一五八番地开垦基业。

    明清两代,魏氏族人入台者以魏(开封人)信陵君后人魏征之十七世孙魏弥之后为众,余多为开封兰封人魏良佐之后人,兹列表以述。

    清代开封魏姓后人入垦台湾时间表
时间 姓名 出发地 垦居地
康熙
末期
魏文仲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初居于台南市一带,后移至台中县乌日乡。
雍正 魏习武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台中市一带。
雍正 魏祉千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台中县丰原市一带。
雍正 魏可俊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新竹新浦镇一带。
乾隆
初期
魏愧烈 福建汀州永定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新竹新浦镇一带。
乾隆 魏文兆
魏秀明
魏阿桂
魏恭樸
魏元商
魏俊生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六人先后垦今台中市一带。
乾隆 魏隆康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台中县潭子乡。
乾隆 魏庆荣
魏四洪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二人先后垦今台中县丰原市一带。
乾隆 魏天植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桃园县大圆乡。
乾隆 魏清连 福建漳州南靖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台北县八里乡。
乾隆 魏德宽 福建汀州永定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彰化市一带。
乾隆 魏行春 福建汀州永定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桃园县平镇市。
乾隆 魏彰瑞
魏  浩
魏樸义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三人先后垦今新竹县新埔镇下寮里。
乾隆 魏国云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新竹县关西镇。
乾隆 魏应贵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新竹县横山乡。
乾隆 魏国汉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桃园县平镇市。
乾隆 魏宜俊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桃园县龙潭乡。
乾隆 魏嘉凤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桃园县杨梅镇。
乾隆 魏君伯 广东嘉应州长乐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桃园县一带。
乾隆 魏成汉 广东惠州陆丰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新竹县竹东镇。
乾隆 魏刘氏
魏忠元
魏四妹
魏善志
魏阿尾
广东惠州陆丰 属魏元派下,刘氏为魏特敬之妻,携四子入垦今新竹县芎林乡芎林村定居。
嘉庆 魏龙美 福建汀州永定 属魏弥之后魏进富派下,垦居今台中县东势镇。
道光 魏朝恩 广东惠州陆丰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新竹县新丰乡。
道光 魏斐茂 广东惠州陆丰 属魏元派下,垦居今新竹县横山乡。
道光 魏斐捷
魏春贵
广东惠州陆丰 属魏元派下,二人垦今新竹县芎林乡上山村。
 
    二、魏惠王迁都大梁城

    战国初期,七国并立,魏国首强,列国变法,魏国先行。

    战国初年,魏国拜李悝为相,最早实行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强盛的国家之一。李悝死后,魏国由盛转弱,魏惠王为避强秦,于公元前364年,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将国都迁至大梁(今开封市),并修筑了大梁城。

    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国从黄河开挖了一条运河大沟,魏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59年),又开挖了鸿沟。大沟和鸿沟的开挖,使齐、濮、淮、睢、颖、涡、汝、泗等诸条河道互为贯通,不仅加快了大梁城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发展黄河、淮水、长江流域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国迁都大梁后,地处“无名山大川之阻”的中原地区,魏“天下之中身”,交通发达。“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诸侯四通、条达幅辏”。当时的大梁城东西长达十里,人口三十万。战国初年,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苏秦曾对魏惠王的儿子襄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溝、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颖、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是与秦都咸阳,楚都郢城,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齐名的大都城,著名的中原“万家之都”。

    战国时期,大梁城四周沃野千里,农产品以稷(小米)、黍、麦、菽(豆)为主,十分丰富。冶铁和纺织手工业盛极一时、冶铁出产举世闻名的大梁钊、戈。纺织品十分著名,是有名的“车马往来,日夜不休”的大商巨贾的经商之地。由于经济的繁荣,当时大梁还铸有国与国之间的流通的货币——大梁币。考古发掘出土的“梁正尚正当寽”、“梁半尚二金当寽”、“梁充釿五寽当十二”,亦十分珍贵。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攻魏,王贲从黄河经鸿沟引水灌大梁。历经三个月,大梁城被淹成一片废墟,魏王假向秦国投降,魏国旋即被秦国所灭。

    魏惠王迁都大梁,前后魏国在开封建都长达139年,历经惠王、襄王、昭王、釐王、湣王、魏王假六代君主。不仅促进了魏国的经济和大梁城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提升开封的历史地位,为以后多朝在开封建都奠定了基础。

    据考古发现,魏都大梁城的位置在今开封城西北部,大梁城的北城墙和西城墙在今开封现存明、清古城墙之北城墙和西城墙之外。战国时期的原有十二个城门,发现有大梁城的东门(夷门)和大梁城的西门(高门)。分别位于开封北门和西城墙五里陈庄。大梁城与现存开封明清古城相比,位置偏西稍北,面积略大于现存明清古城。

    三、孟子游梁祠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68年),魏惠王即位。后“避秦迁梁”,人称“梁惠王”。

    惠王即位后,屡败与齐,尤其马陵一战,大将庞涓被杀,太子被俘,秦卫鞅伐魏,迫使河西求和。为求富国强兵,惠王“卑辞厚礼以招贤者”。公元前336年,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来到大梁,惠王求教与孟子。孟子向惠王献首倡“仁义治国”之道,以“五十步笑百步”劝魏惠王。公元前三三九年,孟子又向惠王之子襄王答对。孟子在大梁宣传儒家学说,阐述治国安邦之道,虽未被魏王采纳,但孟子的安邦治国之道却为后世所宗循,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崇扬孟子见梁惠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北宋时期开封始建有“孟子游梁祠”。

    游梁祠,始建于宋代中叶,在东京(开封)里城西南(今包府坑附件一带)。明代,游梁祠被示为“教化民众”之所。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游梁祠时,在祠前新增修建牌坊。在左坊上书“居仁”;右坊上书“由义”。大门题额“游梁祠”。二门题额“仁义门”。大殿面阔六楹,中祀孟子。左右倚立万辛、公孙丑诸弟子。殿北讲堂六楹,上挂一匾,题额“性善”。东、西各建斋舍十八间,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时任开封知府朱之瑶重建游梁祠于新府学明伦堂之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閻兴邦又在开封府文庙北,贡院之东重新修建游梁祠和游梁书院。据《游梁书院碑》载,当时“于贡院之东北,捐资庀材,重建大殿若干楹,廊庑若干楹”、“中祀孟子”。据记载,此次重修之游梁祠,“重门甬道,堂庑巍然”,正殿上书康熙皇帝御书“倡明仁义”匾额,庄严肃穆,巍峨壮观。

    乾隆四年(1793),游梁祠又进行扩建,新增正殿五楹,东西庑各五楹、及房舍、门宇、坊表、墙垣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又重修一次,祠堂面貌为之一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水再淹开封,游梁祠及书院渐废。同治十三年(1874年),巡抚钱鼎同在祠东重建游梁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书院旧址建立新知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因经费不足,新知学堂停办。自此以后,游梁祠及书院无人托管,日趋颓废。

    孟子游梁祠历史上在开封几经迁徙,屡建重修,其原因主要是“孟子”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性善”影响深远。游梁祠作为纪念儒家大师孟子的盛地,历史上慕名前来瞻仰颂扬者甚多。清代诗人袁式宏《诵游梁祠》诗曰:

    感慨游梁祠,千秋肃此祠。
                       
    辙环留亚圣,日月护丰碑。

    王道谁能用,雄图讵有知。

    殷然严义利,悲悯在当时。

    游梁祠年久失修,历经沧桑,至今祠迹犹存。现存二殿及古碑二通。一碑为清康熙二十八年(1679年)《游梁书院碑记》,一碑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游梁祠碑记》。目前,石碑作为孟子游梁的历史见证,受到文物保管部门的重视。1982年,开封市文管会重建碑楼加以保护。

    四、信陵君窃符救赵

    战国魏昭王少子无忌,受封于信陵(今宁陵),人称信陵君。魏公子信陵君兼才文武,善于待人,门下常有食客3000人,同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大名君。

    公元前258年,秦将白起打败了驻在长平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国降军40万,乘胜进逼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赵,进而吞并韩、魏、楚、燕、齐五国,完成其统一中国之霸业。

    赵国都城邯郸被困,赵王向楚国求救,楚国派春申君率兵救援。赵国又向魏国求援,魏国是赵国的邻邦,唇齿相依,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又是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的夫人,皇亲联姻,救赵责无旁贷。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救援邯郸。

    秦王得知魏王救赵的消息,十分恼怒,遂派使者威胁魏王。魏王摄于秦王之威,急令大将晋鄙率兵停驻邺城。

    邯郸被困之后,赵国多次向魏王求救,魏军迟迟不至,平原君暗派使者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素来主张抗秦,多次劝魏王进兵,申明大义。但魏王迫于秦国压力,始终按兵不动。
    
    信陵君劝说魏王救赵不成,邯郸岌岌可危,加之姐夫平原君苦苦哀求,决定孤注一掷。信陵君手下谋士侯赢献计,让魏王爱妃如姬盗“兵符”娇命调兵,解救邯郸。信陵君依计而行,盗取“兵符”,带武士朱亥持兵符前往邯郸。大将晋鄙顿生疑窦,朱亥用铁槌杀死晋鄙夺得兵权。

    为鼓舞士气,信陵君命军中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者,归养父母!“魏军士气大振,最后选得精兵八万直奔邯郸,一举击退秦师,解了邯郸之危。
    
    信陵君大败秦军功成名就,名扬天下。但因窃符杀将,无法回魏,只得侨居赵国。
    
    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伐魏,连陷数城。魏王恐慌,急忙派人召回信陵君回魏,命为上将军,率军抗秦。诸侯闻得信陵君为将,纷纷响应,遣师援魏。信陵君五国联军,大败蒙骜,使秦军败退函谷关。

    秦王深忌信陵君掌兵,密使人持万金收买晋鄙旧部向魏王进馋。魏王昏庸无道,遂解除信陵君兵权。信陵君壮志未酬,后抑郁而死。

    信陵君死后葬于开封城南(今金钟李村西),墓高约一米,直径15米,周围50余米,墓冢林木覆盖,郁郁葱葱,颇为壮观。

    二千一百年来,信陵君“窃符救赵”流传不衰。汉武帝年间,大史学家司马迁专门来大梁寻访“大梁之墟”,并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史迹。古代文人墨客来大梁寻访信陵君亦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
唐代诗人尧客《大梁行》诗曰:

    雄哉魏公子,畴昔好罹英。

    秀士三千人,煌煌象列星。

    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赢。

    邯郸救赵北,遂谷走秦兵。
    
    金代雷琯《信陵君》诗曰:

    闻过信陵君,有怀信陵君。

    君去日已远,谁邻报关人。

    经携一壶酒,往酹公子坟。

    魏都大梁由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千古不朽的动人历史,使开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后人赞誉魏都大梁诗曰:“琪树明霞五凤楼,痍门自古帝王州”。信陵君的深远历史影响,由此可想而知了。
    
    五、魏征墓、魏征庙、魏征庙村

    魏征墓位于开封尉氏县洧川镇西北三里魏征庙村。魏征,钜鹿曲成人(今河北馆陶),后徙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唐初任秘书监,劝谏唐太宗李世民,以君为舟,以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戒执政者关心民苦,以求长治久安。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已成为古今名训。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叹曰:“以铜魏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征殒,朕亡一鉴矣。”

    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洧川县志》载:“征隋末侨居洧上(洧川),卒后葬于此,谥‘文贞’”。现存魏征墓冢高大,高约十米,直径26米,周围80余米。墓四周树木林立,巍巍壮观。

    据记载,魏征死后,后人敬仰魏征风范亮节,遂在魏征墓前修建魏征庙,以资祭奉。魏征庙,始建于年代久远,确切年代待考。庙座北向南,大门宽敞宏伟,气势恢弘。门前两侧立石狮一对,雕工精细,昂首怒目,势若狂吼。庙宇红墙,琉璃绿瓦,金碧辉映,十分壮观。殿前两边各悬铜钟一口,钟声洪亮,霜天声震长远。殿内魏征神像一尊,高约八尺,神采凝重,四季香火不断。旧时,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庙前古会交易繁盛,烧香朝拜者摩肩接踵,香火极盛。

    魏征庙历尽沧桑,年久失修,现已失原貌。现存大殿一座,拜殿三间,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修碑记》,大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金神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殿前立清雍正五年(1727年)《今椿魏公神像 暨满堂神像碑》,碑通高二米,宽七十厘米,厚十五厘米,碑文记载了重修魏征庙之经过,魏征庙于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魏征庙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周、梁两姓人家于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侨居此地。初在魏征庙四周建房居住,故名“魏征庙村”。几百年来,人口发展,现村中周、梁二姓人家已达600余口。

    魏征庙、墓附近原有魏姓人居住,由于历史上黄河在尉氏县一带泛滥,魏姓后裔几经迁徙,现集中居住于洧川镇东南魏庄,现魏庄居住尉氏家族人口逾千人,亦是魏国(开封)以国为姓的魏姓后裔。沙旭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13-12-2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陈留吴氏与赣闽台客家的历史渊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