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具有非常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可以说,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区域文化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根亲文化的本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于“家”与“根”的信仰和崇拜。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亲缘的向往、对故国家园的魂牵梦绕、对中华文化的自豪认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中不断酝酿、发酵、积淀、升华,最终形成强烈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享誉海外的“客家人”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为“客居”,因而被称为“客家人”,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近一半都是“客家人”。如今,“客家人”大约有4500万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9个省(区)。无论何处的客家人,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厦门大学黄典成教授撰文指出:“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河南的“根亲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根”,一个是“亲”。不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血缘的角度,“老家河南”都实至名归。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说:“中原地区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河南特有的根亲文化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广泛的认同,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开封是许多大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姓氏文化活动一直比较热闹。姓氏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各种各样的姓氏寻根追宗,大都不能避开河南,就拿开封来说,就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之一。史学界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从中原地区五次南迁中,很多有影响的客家人是从开封一带出发的。开封素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称。
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历史的《竹书纪年》记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老丘即今开封陈留附近。帝宁史称季杼,是帝少康之子,为夏王朝第七代君主。帝宁在位期间曾东征王寿国(一称三寿国),帝宁在位17年,把夏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东海之滨。以后夏朝在老丘(陈留)历经槐、芒、泄、不降、扃诸帝,至夏王朝第十三世君主胤甲即位,再迁都于西河(今安阳东南),夏王朝在老丘建都约157年。因此,老丘是夏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也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由韩鹏、徐莉、乔建华合著研究开封上古历史的专著《洪荒开封——〈穆天子传〉原文新解》,通过大量考古和文献记载,考证出开封是洪荒时期华夏人文历史主要发源地,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尽管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与拾人牙慧之作相比,该书是开封市在探索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和传承工作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实现把开封、郑州一带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区域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近年,海内外客家人纷纷来开封寻根谒祖,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先后有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台湾丘氏宗亲会”、“新加坡蔡姓宗亲会”、“菲律宾何氏宗亲会”、“泰国杨氏宗亲会”等上百个客家人社团来开封寻根谒祖。他们不忘桑梓,纷纷为家乡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孙中山先生的祖辈就是唐僖宗时期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前几年专程来开封寻亲认祖。福建最著名的客家土楼的建设者是北宋灭亡时从开封迁出的。在台湾有500万客家人,且祖籍大多在中原。史志专家沙旭升说,根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台湾排名前10位的大姓中,陈、林、吴、蔡、李、张、杨7个大姓及孙、程、魏、丘、汤等姓都是从开封南迁至台湾的客家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祖先就是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他2008年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团访问大陆,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曾多次来开封寻根。2012年3月24日,吴伯雄莅临开封,先后参观了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开封府等处,并盛赞开封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6月26日,吴伯雄从台北市开封街寄来为开封府、大相国寺亲笔题写的“人文荟萃”和“宗风流远”的题词。
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开封成功入选“全球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充分彰显了我市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当前,开封创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各项工作正全面展开,用文化引领开封旅游实现新跨越已成为共识,打好根亲牌,弘扬客家文化“带”全球华人“回家”,
恰逢其时。
下面着重就开封根亲文化中与姓氏相关的进行探讨。
程民生先生《市井拾遗:开封风情》一书谈到,开封姓氏资源有四个方面:①《百家姓》的姓氏郡望中,谢、阮、虞、伊、屠五姓郡望在陈留(郡),仓、侯、蔡、尉、魏、梁、边氏也与开封有密切的根源关系。②《廿四史》中,开封现辖区的历史人物有300多个,当然都是名人,其后裔遍布海内外。③在开封居住或成名者,如赵氏、三槐堂王氏、桐木韩家、天波杨府、包拯、何粟等。④籍贯不是开封,但先祖是开封人者,如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等。
高树田先生主编的《繁华宋都(开封)》一书《寻根问祖――回望汴京是故乡》章节中,着重介绍了开封和郑、魏等姓的根源,客家土楼和珠玑巷、祥符镇,孙中山祖籍陈留,开封郑兴、郑众世家,杞县蔡邕世家,尉氏阮孺、阮籍世家,考城江淹世家,杨业和杨氏宗亲会,雍丘宋庠、宋祁世家,祥符周亮工世家,对全面认识开封根亲文化有提纲挈领作用。
朱绍侯先生《济阳蔡氏郡望的历史追溯》一文,着重探讨了陈留蔡氏中与开封有关的蔡邕、蔡琰世系问题,对于后人认定蔡氏籍贯也有帮助。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大经学家蔡邕。蔡邕故里在开封市境内,具体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杞县,一说在尉氏县,两处相距50公里。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该村现属开封县半坡店乡)也有一座蔡邕墓。桃花洞村蔡邕墓保存尚完好,现有墓冢一座,墓前有一个碑楼,碑楼里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汉蔡中郎墓碑”,是1926年陈留县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福恭撰文,开封书法家许钧篆额并书丹。另一块为“继立蔡中郎墓碑”,是1931年陈留县县长徐馥田所立,由胡味因撰文并书丹。此墓在新中国成立前由蔡氏后人奉祀,且有墓碑。1986年由开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语“江郎才尽”引出了与开封相关的考城大姓江氏。江淹祖籍为济阳考城(今兰考东,一说为今民权县西北部),史载济阳江氏原居陈留圉县,当以此为其原籍。今兰考、杞县都留有江淹的轶闻故事,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有江淹墓,墓前原有江淹庙,文革期间被毁,此村与附近的江庄均为江淹之后代。江氏发源于河南,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生息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向北方辗转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故江氏以“济阳”、“淮阳”为郡号、堂号。据《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成为著姓。江德的10世孙江蕤,西晋时任谯郡太守。蕤生湛,官侍中、吏部尚书。湛生恁,恁生江敩。敩为南朝齐侍中。江敩的曾孙即南朝陈尚书令江总。江总有 3子:溢、溥、崔。溢在南朝陈任太子中庶;其子在唐初为泸州合江令;溥历任南朝陈太子舍人、唐弘农丞;崔在唐时任隋州司马。又从《古今人名大词典》中得知,晋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回奔,逐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今甘肃省内),世传家业。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绪、阮元、阮啸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国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
以阮籍为代表的陈留阮氏在魏晋时代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家族。他们对历史的贡献不在于政治上的建功立业,而在于其独特的家学家风对当时社会风尚、士人作风及文学艺术的影响。他们任真自然的任诞行为,玄虚高远的玄学精神,反抗礼教肯定自我的个性追求,以及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1996年,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受港澳台阮姓之委托,对阮姓之祖源地——尉氏进行了考察研究肯定,并对委托方作了回复。2008年3月21日,日本冲绳阮氏我华会(注:此为宗亲社团,阮氏于公元1607年由中国入籍琉球,而“我华”的意思就是“我是中华人”。阮氏一族如今在日本已传了十几世,分13 个日本姓氏。)真荣田世行(中文名阮世行)一行三人,得知尉氏、开封、兰考、睢县等地阮姓要在尉氏立祖源的消息,立即代表日本两万多阮姓裔孙,专程送来树立祖源碑的一百七十万日元的捐款,合人民币十二万元。为了纪念阮籍诞辰1800周年,他们还将捐修阮籍墓护栏和祭祖专用神道。2009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栏目,水均宜采访越南国会主席阮明哲,阮明哲明确表示,他正是阮孚(阮咸之子)的后代。2010年12月4日,纪念阮籍诞辰1800周年暨首次世界阮姓文化论坛活动在河南省尉氏县举行 。
古代陈留郡还有一知名大姓——谢氏。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姜姓,姜太公的后裔)于谢国(今河南南阳唐河,一说在今南阳一带),后子孙以国为氏。申伯子孙称谢氏,居陈留,号称“陈留谢氏”。魏晋时,“陈留谢氏”传至谢缵,官中郎将,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陈留是谢姓的发祥地,是谢姓中最为出名的郡望和堂号。
魏晋时期的荥阳郑氏是开封根亲文化的又一张名片,也是开封近年来姓氏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队伍中,既有文物考古、地方史志、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不乏民间爱好者,人员众多,从基础性研究到全方位的文化审视,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觉和领域也在不断地转换和拓展,成果丰硕。郑金河的《郑氏起源与发展》、郑鸿恩《启封故城与郑氏溯源》等专著先后出版。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权威确认了荥阳郑氏祖源开封。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封县归属荥阳郡管辖。荥阳开封郑氏名家辈出,灿若星汉;公侯接武,累世风流。开封作为荥阳郑氏的发祥地和祖籍地而知名于世,史有明载。2004年,开封市社科联、民政局批准郑金河等人成立了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延续多年的开封郑氏研究步入坦途。
魏姓与开封也有深厚渊源。沙旭升先生《开封魏氏概谈》中指出:当今居于台湾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的魏姓是以国为姓故地开封魏姓的后裔。魏氏族人人台者以魏(开封人)信陵君后人魏徵之十七世孙魏弥之后为众,余多为开封兰考人魏良佐之后人。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1995年在天波杨府成立了“天波杨府”联谊会,主要任务是开展天波杨府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收集整理,保管天波杨府、杨家将和杨氏族谱的各种文献资料,积极开展全球杨氏民间组织的联谊活动,弘扬杨家将英雄精神。中国民协会员杨庆化自觉地担负起研究开封杨姓历史文化的重任,结合开封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出版姓氏文化研究专著《汴京杨姓名人》,将本书的重点放在研究汴京杨姓名人事迹上,同时在“附录”中也涉及《杨姓的渊源、发展及宗族文化》、《杨家将开封史迹考实》和《今日天波杨府》。该书用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整理了自东汉起,历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共100位开封杨姓名人事略,辑成《汴京杨姓名人》一书,开创了中国城市单姓人物专著的先河,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给来汴寻根祭祖、谒拜杨家将的杨氏宗亲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的旅游文化专著。2006年9月23日来自全球的杨氏宗亲相聚在天波杨府,参加全球第十届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
2006年3月中旬,陈维把多年研究的通许县县六营于氏家族史、古碑文、古墓志等整理出上万字专稿,宣传通许县姓氏资源。于氏祖茔为河南省罕见的家族古墓群。民国二十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通许县于氏宗祠题写对联:(1)春至和庶物;风来想故人。(2)依德念前人,仰东海高门西平望族;馨香昭祀事,为嵩山壮色洛水增辉。题额:“敦敬宗祖”。于氏祖茔碑刻、墓志铭、家谱信息含量多样而丰富,包含了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六营村于氏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于氏祖茔具有姓氏寻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陈维考证出于谦祖籍乃通许县六营村。为此,发行海内外的双月刊《寻根》刊登了他写的《六营于氏》。
孙润田、赵国栋编著的《伊尹与开封饮食文化》一书,韩鹏《古莘国、空桑和中华厨祖伊尹》、《商代元圣伊尹出生地在开封陈留的历史原因》等文对开封的伊姓也进行了探讨。伊尹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最完整的烹饪理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时至今日,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在召开中国烹饪研讨会时,还悬挂伊尹的画像。伊尹和开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的出生地就在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关于伊尹的出生地、活动地、埋葬地和纪念地,全国各地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据笔者粗略统计,上述与伊尹有关的地区至少有十几处,其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关他的出生地,仅河南也有五、六处之多)。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的母亲生伊尹于伊水的上游空桑。根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的考证,空桑就是现在的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村内现存有一块“宋真宗御制碑”,碑额为“二龙戏珠”的浮雕,碑上刻有“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 个刚健秀丽的隶书字体。空桑村小学原来是一座伊尹庙,规模非常大,但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通过专家们的考察和认定,伊尹的后人现在仍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迹。近年,伊氏后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初八都要举行祭拜活动。第22届中国厨师节期间,在伊尹故里举行了隆重的伊尹拜谒仪式,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孙润田说,汉族伊姓以伊尹为伊姓始祖,伊尹出生地在开封,因此,开封是伊姓的发祥地。两汉时,伊姓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随后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他建议开封应该抢抓机遇,把开封打造成海内外伊姓后裔的寻根问祖之地。此外,孙润田还建议复建伊尹祠,把散落的伊尹文物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深入挖掘、开发和打造伊尹文化和烹饪文化。
三槐王氏是当下开封根亲研究的亮点。三槐堂遗址位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为宋代大政治家王祜、王旦的故宅。北宋灭亡后,三槐王氏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亦有其后裔。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宝珠先生文章《开封三槐王氏清风誉满天下》论述了三槐王氏的来龙去脉。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据《宋史》记载,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祐,曾在开封自己的庭院亲手种植3棵槐树,说:“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他的二儿子王旦,果然官到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于是,“三槐堂”便成了他家的堂号。王祐对于三槐王氏的创立具有决定性影响,尽管三槐王氏后裔习惯于将首先定居于莘县的王言当作他们的开基始祖,但从本质上讲,王祜才是三槐王氏真正意义上的开基始祖。而今全球王氏人数与河南人口不相上下,约有1亿,2007年,公安部统计信息显示,王姓是中国(大陆)第一姓,有 9288.1万人。王姓,人口多郡望也多,支派多堂号也多。但说起堂号,还是以宋代后起的“三槐堂”最为王姓族群所尊崇。三槐堂是中国王氏家族中最为耀眼的堂号,盛过其它郡望。2011年11月26日,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任该研究会名誉会长,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教授被聘为总顾问。为了进一步弘扬三槐堂文化,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封三教堂(古三槐堂)扩建修缮委员会,举行首届开封三槐堂文化王氏宗亲联谊会。2012年11月25日,来自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省份的三槐堂王氏后裔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王庭兰还特意为会议的召开发来贺信。11月26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三槐王氏还在三槐堂遗址所在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共同继承弘扬三槐堂优秀的人文精神。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在三槐文化考证上用力甚勤,张浩《从槐堂到三教堂》值得一读。
王宴春、韩鹏等先生对三皇五帝、 “字圣”仓颉在开封的传说及遗存进行了考证和确认,对重新认识黄帝文化等意义重大。韩鹏提出,开封轩辕丘:“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称帝建都之地。开封老城北部约8公里的“轩辕楼”北部一带,就是轩辕氏在昆仑山地区“天地之中”最早建立的黄帝之都“轩辕丘”,也是西晋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襄王墓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狩中原时曾经祭祀的“黄帝之室”。王宴春提出,仓颉墓:“字圣”仓颉安息之地。在开封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有一座墓,相传为仓颉墓。墓东南相传为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今开封市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现在造字台上已栽上树木。仓颉墓现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的仓颉墓历史久远。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罗泌《路史·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都有有关仓颉城和仓颉陵墓的记载。王宴春认为,仓颉不仅为中华文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应该恢复重建仓颉造字台等历史遗迹,加强对仓颉墓这一人文历史遗迹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大力打造中国的汉字文化。
王顺兴、王宴春《开封方姓起源初探》一文指出:炎帝在开封也有过活动。炎帝榆罔的长子方雷是黄帝正妃嫘祖的父亲,方雷还是方姓的先祖,方姓起源于开封。
郭东先生提出举办赵宋皇室后裔祭祖恳亲大会的设想。赵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姓”,因为《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姓出于嬴姓,其祖先为造父。 尽管赵姓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赵姓最辉煌的历史无疑与开封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创建宋朝为太祖,史称“北宋”,以宋为国号,定都河南开封。至公元 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亡。此后,南宋朝仍然延续了152年。公元1126年的“靖康之难”,使赵氏子孙纷纷徙迁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东南亚、韩国、美国也不乏他们的踪迹。这些赵宋后裔修有族谱,还组织了宗族研究会。赵宋皇室主要有三大支脉。一为宋太祖支脉,一为宋太宗支脉,一为魏王赵廷美支脉。据程民生先生考证,韩国尚有赵宋皇室后裔,且现为韩国望族。赵宋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最发达的朝代,也是政治最开明、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对于赵宋后裔来说,宋朝是值得他们骄傲的,开封是值得他们骄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封是他们的“家”。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孙已经遍布粤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姓氏族谱中可以追寻到其祖先出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再辗转各地的踪迹。
《古都开封》第四辑刊登了波涌《从开封众多姓氏的渊源看加强其研究的重要性》,吴江《吴姓姓氏源流与陈留吴氏》,可圈可点。(郑金河 宁富海 庞应水 王宴春)
依据《2012年度开封市社科规划调研课题指南》中第17项《开封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封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研究》进行论证考察,在此基础上由宁富海撰稿。获得开封市人民政府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调研课题二等奖2013年2月28日在文字精简上重新修订。
郑金河,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开封市社科专家。
宁富海,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助理研究员,经济师。
王宴春,中华王氏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地名学会会员,开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
庞应水,中国古都学会会员,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