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开封

从古都开封南迁的客家名人望族

2014/7/8 15:12:03 点击数: 【字体:

    历史上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主要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期,和北宋南渡及宋末年间。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南国他乡,用从中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道德民俗,与当地的土族居民和睦相处,发展生产,成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奋斗,睿智的客家人出类拔萃,成为客家族系的名门望族。从开封先期南迁的族人被族氏后人誉为始族和先族,其牌位被供奉在家族祠堂。有的至今还保留着南迁时家族的堂号。

    从开封南迁有影响的客家望族主要有:

    一、中山先生  祖籍汴州

    在孙中山先生家系历史的图表中填写为:祖籍,入赣先祖,孙誗,唐末东平侯,原籍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居住在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孙老庄村)的孙誗被赣,闽,粤等地的客家孙氏尊为始祖,其中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孙氏孙中山先生即是孙誗公的直系后裔。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陈留孙誗被朝廷选为百将,带兵征战闽、越、江右一带,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孙誗全家定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村。孙誗死后葬于宁都城西马家坑。至今,在宁都县城还保存有“东平王孙誗祠”。1986年11月15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宁都县举行了“孙中山先祖孙誗墓重修揭幕仪式”。后来,他的后代又迁往福建,广东。清康熙中,孙中山先生的孙氏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根在中原,祖籍开封。最早见记载孙中山先生祖籍陈留孙氏孙誗公之谱《富春孙氏谱世系总序》,谱中记载“始祖孙誗,居陈留——为中原世族”,现珍藏于江西省宁都县档案馆。该谱系北宋元祐年间中顺大夫和岳州事孙勰编纂,谱中有欧阳修题唐东平侯孙誗公像赞诗,并有大文学家苏轼书写。南宋时又多次修撰,文天祥还撰写了序篇。上世纪初,文化学者罗香林教授历程十年潜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庆出版了<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考>的专著,考证了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其先祖东平侯孙誗祖籍陈留。1995年由台湾禾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撰《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书中也详细记述了唐东平侯孙誗从陈留迁居江西宁都后的孙中山先生先祖播迁史料。现据浙江学者禇良才教授研读考证了《三国会要》,《魏书》,《左传》等史料,以及大量的唐代宫廷诏令和墓志铭,并查阅了各地图书馆珍藏的孙氏族谱和民间保存的家谱。综合考证的结果是,孙权为孙武的22代孙,孙誗为孙权的25代孙,孙中山为孙誗的28代孙。由此可见孙武至孙权和孙誗至孙中山这上下两段世系源流,已脉络清晰可信,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是兵圣孙武的第75代孙,其先祖孙誗居汴州,孙中山先生还是根在中原开封的客家人。

    二、金门杨氏  大宋臣民

    金门,旧名“浯州”,“仙洲”。金门杨氏的始祖杨亮节,是南宋二位末代皇帝垂帘听政的杨太后之兄,是皇亲国舅,官封处置使,元兵入侵亮节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奔。公元1276年5月亮节的外甥益王即帝位(史称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节随驾至泉州,因军务别往,及归,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劳染疾,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亮节与长子、次子赶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州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兵败,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节悲愤不巳,遂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郁郁以终。如今金门杨氏已成为望族,达山堂总干事杨延文先生介绍说:“先祖是皇亲国戚,宋亡后来到浯州,定居达山之麓后,亮节公将地名叫‘官澳’,‘官’字指其历代在大宋朝廷做官,‘澳’字则指地处海湾之旁。金门杨氏从始祖亮节公起,派系蕃衍,迄今共有30世。目前金门有其后裔8000多人,宗祠家庙8座,台湾及东南亚有其后裔10多万人。”引水思源,2005年9月23日金门杨氏和第十届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成员来到开封天波杨府,向天波杨府赠送了<金门县官澳杨氏祖庙奠安纪念辑>,(照片:杨氏祖庙)书中在金门杨氏派系简介中写到“杨氏为周宣王少子尚父之后,望出弘农,发源地为河南开封。按开封古称汴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他们长跪在杨老令公像前,敬香谒拜,表达自已虔诚的思源之情。

    崖门宋元大战谱写了一曲<崖海悲歌>,留在崖门奇石上镌刻的“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记录着大宋王朝的终结。但跟随大宋南迁幸存下来的臣民们,在祖国的南疆隐名埋姓,浪迹天涯,繁衍生息。至今还保留着浓郁北方气息的宋文化。在崖山附近的霞路村,在高要市的莲花镇石港村等的祠堂和家庙里,悬挂的是赵宋王朝18位皇帝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夫等的神位和画像,他们时刻都在遥望北方,问祖寻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门县官澳达山堂的杨氏宗亲,现保存在杨氏祖庙大门上的一幅对联最能表达他们的心声,“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

    三、荣佳主席  何栗后裔

    何荣佳先生系世界华商大会英国委员会主席,其先祖为北宋末任宰相何栗,在抗金保宋战争中以身殉职。为纪念何栗宰相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在开封铁塔湖建一座何公轩。

    何公轩位于铁塔公园的东部,古城墙脚下,铁塔湖的湖心岛上。1997年由英籍华人何荣佳为纪念其先祖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捐建,1998年4月5日,何公轩落成揭幕。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何栗以状元第一的成绩为宋徽宗赏识。何栗出使金国时力主“不割地,建四首总管以统兵勤王。” 何栗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恪尽职守,不畏权贵。最大的作为是弹劾王黼,是时王黼代蔡京执政,对上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对下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民愤极大,被人目为“六贼”之一。何栗 曾任开封府府尹10天。在北宋末世时任宰相,金人攻破宋营,何栗不降,绝食而死。何栗第二十七代孙、世界华商大会英国委员会主席、永兴跨国工业集团董事长、英籍华人何荣佳先生,为了追思其先祖在开封的光辉业绩及其悲壮结局,经开封市侨办牵线搭桥,于1998年捐资在铁塔湖中心兴建了这座何公轩。

    何公轩是一座仿宋式建筑,主体建筑系重檐亭阁式建筑,亭阁轩上层为4角方亭,下层为4面挑角式卷棚建筑。屋顶覆绿硫璃瓦,飞檐挑角,宝刹镇顶,角悬风铃,风铃叮铛作响,好像讲诉着金戈铁马,宋金大战的历史故事。亭阁轩内供奉有何栗公石刻画像,石碑铭文记载何栗公平生的英雄事绩。亭阁轩和长廊,圆亭相连接,组成一组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铁塔湖的西岸建有水榭和曲桥,这两座建筑精美雄伟,曲栏通幽,亭阁相向,它不仅是对北宋名臣何栗的一种最好的纪念,也为开封旅游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赵宋后裔  岭南隐居

    赵宋这个灭亡的王朝还有一支后裔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上隐居300余年。

    公元1279年,南宋叛将张弘范带领的元军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大宋王朝的历史结束了。武将张边杰率16艘船弃港而逃,传说遭遇大风而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13岁的闽冲王赵若和以及侍臣,漂泊到漳州的南太武山下,水尽粮绝弃舟登岸,后几经辗转来到漳浦县的佛昙,改姓黄(取“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100多年后,明洪武十八年,赵若和的孙子黄明官欲娶邻村黄姓女,被人控告同姓结婚有伤风化,家人才公布了家藏的《赵氏族谱》。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特别恩准赵若和后人填“赵”复姓,并钦赐赵明官兄弟以官职。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若和的九世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觉得佛昙常受海盗侵扰,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建起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园林、庙宇和房舍。1639年赵义病逝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城墙长220米的古堡就几乎没有再作过重大的修建。这就是今天的赵家堡。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府第前是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赵家堡古建筑群内住有100户,600多名赵氏后裔。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三槐堂铭并叙》中写到“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原意是在北宋京城的东面,现曹门外三教堂处,是晋国公王祐的住所,王祐亲手种植的三棵槐树郁郁葱葱,象征着王家美好的仁德。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相位相许,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到大名上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祐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五代时后晋、后汉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如此以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也是落空了。王祐在其宅院内,手植3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祐当时的心情是自己没有当成宰相,可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王祐这句话以三槐比拟三公的话明表他的愿望和远见。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而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三槐王氏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仍用三槐堂号创业安家。

    最有代表性的有浙江省衢州三槐堂,位于衢州市与杭州市交界地带的龙游县横山镇儒大门村“三槐堂”宗祠。据《龙游县志》考证,王氏族人从“三槐堂”宗祠分支沿袭下来,现有三槐堂建筑,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前后共五进,并设戏台、厢房,平面呈“丁字形”。前四进通面阔14.30米,第五进通面阔29.80米,通进深50米,总面积1500平方米。一进门厅前有一水池,门前有旗杆石,面阔五间,梁架为五檩用三柱,前设卷棚后为天花。二进设戏台,面阔三间,梁架为十一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三步用四柱。二进与三进天井两侧有过廊连接。三进,梁架为九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双步用四柱,屋面前廊顶与主屋顶勾连搭成双顶。三进与四进屋面也成勾连搭;三、四进的柱均为梭形。四进,梁架与三进同,与五进天井两侧厢房为两层重檐。五进为两层重檐建筑。三槐堂柱、梁等构件保持明代筑建特征,木雕工艺精湛。距今约四百年,建筑内部结构完好,整体形制保存完整,是浙江省重要的明代祠堂建筑。

    还有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三槐堂,该建筑建于明代,系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乡举王经天的故宅,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王经天倡导建造的王家祠堂,以三槐为典故,建造时在庭院中也栽植三棵槐树。堂名取“三槐堂”。三槐堂原有3进11开间,共约1500平方米,有182根屋柱,柱腰围80至100公分不等。整个大厅内含九个小厅,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整个祠堂内部雕刻工艺精湛,技法细腻,尤以木雕著称,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见,故在当地又被称作“金銮殿”。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三槐王氏后裔,大都以三槐堂为堂号修建自己家族的祠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王氏后裔以各种方式到开封问寻祖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三槐堂王氏后裔、美国电脑大王王安先生要来开封寻找三槐堂祖庭。王安病逝前还牵挂着三槐堂。

    五、伯雄先生  始祖开封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1939年6月19日出生,台湾桃园人,祖籍地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客家人。据开封古都学会会长徐伯勇先生考证,在中原的吴氏,唐代有吴兢,称开封人。吴兢为唐代史官,有良史之名。吴兢的后裔转由闽入台,其中一支称思贤村吴氏,于清末定居台湾。《吴氏族谱》记载,思贤村入闽始祖系吴承顺,名宥。他是唐代开封人吴兢第8世孙吴宣公的后裔。从思贤村迁往台湾的始祖是吴宥的第13世孙吴圣昌,清咸丰六年(1856年5月)吴圣昌携带妻子和儿子吴春叔,从汕头坐船赴台湾岛,在航海途中遇狂风,妻子不幸落水身亡。吴圣昌,吴春叔父子二人抵台后,居住在台湾桃园县中坜镇,吴春叔勤奋学习,考中秀才,被称为“台湾秀”。吴春叔生了吴鸿麟等8个儿子。吴鸿麟就是吴伯雄的父亲。吴伯雄家族是桃园中坜望族,书香世家。他曾任前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内政部部长、政务委员、桃园县第七届县长、台北市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及第五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现为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2008年以党主席的身份率团访问大陆,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从开封南迁的名门望族,还有包丞的包氏后裔;杞县空桑村伊尹的伊氏后裔;福建安溪派供奉的先祖系河南开封人,为抗元名将陈昭应的陈氏后裔;抗金英雄宗泽的宗氏后裔;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史氏后裔等等,这些都是古都开封宝贵的人文资源。是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基本队伍。

    孙中山先生说:“由家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组织好2014年在我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为推动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作出贡献。张宏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地情网(2013-12-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