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开封

退休教师李芸生:读书求知 改变命运

2015/3/25 15:43:56 点击数: 【字体:


退休教师李芸生:读书求知 改变命运

李芸生(中)与家人合影

退休教师李芸生:读书求知 改变命运

“教育世家”荣誉称号

退休教师李芸生:读书求知 改变命运

老人讲述家风故事


    开栏的话: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家风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荫庇后世子孙成长,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偃师网》、《西亳新讯》将开辟家风故事栏目,刊登系列故事,讲述百姓家风。

         (偃师网 石丹婷 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关于读书是否有用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有人重弹“读书无用论”的老调。究竟读书会带来什么,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我市“教育世家”91岁的退休教师李芸生老人,用她自己的经历、用她的读书求知家风,告诉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女子读书才是德”

         “无论啥时候读书都是最重要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李芸生老人对自己家风的总结。

         年逾90岁的李芸生是一位教龄36年的小学女教师,退休36年。1923年,李芸生在寇店镇刘李村一户地主家出生。这个家庭一直有读书的传统。哥哥李恩普毕业省立开封济汴中学,抗战时期考上西北联大,耳濡目染受到知识的熏陶,使得李芸生有强烈的读书欲望。“我11岁时,哥哥娶了嫂子。嫂子上过新式的学堂,平时在家里也教我认字。”这下,李芸生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

          “我家思想很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孩儿读书是天经地义的,女孩儿就只能在家学纺花织布,尤其是我奶奶,非常反对女孩儿出去上学。”李芸生说,在父母、哥嫂轮番不断的求情下,奶奶才答应让她到有女教师的学堂里念小学。

         11岁的李芸生第一次走出家门上学,是在嫂子娘家所在的李村镇油赵村小学。上到三年级,因为种种原因,她被迫辍学。后来,抗战时期,刘李村小学来了女教师,李芸生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小学。1940年,河南省立洛阳女子中学招生,为了去考学,李芸生在女老师的帮助下,偷偷从家里跑出来,冒着雨蹚过伊河,渡过洛河,赶到洛阳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芸生最终考取了河南省立女子中学。“眼瞅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手,却遭到了奶奶的严厉反对,说啥都不同意不让我去。为了说服奶奶,我把自己反锁在屋里,绝食了三天,父亲和母亲都去跪着求我奶奶,她才最终同意我去上学。”老人回忆起时隔多年的往事,还历历在目。

            “我之所以执意上学读书,除了受哥嫂的影响外,还因为我左眼先天性弱视,长的也不好看,我就想证明给别人看,我不比别人差!”李芸生老人说了自己执意读书的原因。

         艰难困苦不舍读书
        
         1940年,李芸生进入河南省立洛阳女子中学读书。为了读书, 夏夜,熄灯号响后,李芸生便到路灯下借光读书;冬天冷,她又将自己的读书阵地搬到了女厕,借女厕的灯读书;深冬时,厕所已冷得坐不住了,她就在宿舍土墙上挖洞,用墨水瓶做了个小煤油灯,用木棍支撑起被子,趴在被子里看书。

         那时还经常打仗,刚入学时,防空警报一响,学校就组织学生钻进防空洞,这时,李芸生手里还拿着课本,借着防空洞的微光看书。为躲避日军轰炸,有一次她拉着女同学跳进墓坑里,还有一次日军飞机俯冲轰炸时,弹雨扫过,她和两个女同学不顾一切跳进校门口的大水坑,连飞机上日军飞行员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都不能掉队!”

         1944年李芸生参加工作,到村里小学当教师。此后她先后在刘李村、常村、白草坡、窑沟村、西庞村、李家村等6所村小学任教。1980年,她从西庞村小学教师岗位退休,教龄36年。

         那时候孩子们基础非常薄弱,她深知当年自己读书的困难,更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看到这些和自己当年一样企盼学文化的孩子,她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恨不得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装进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之中,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中午我从来没回过家,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里午休,生怕他们跑出去玩儿出意外,晚上我还要把铅笔都削好,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当时我的儿子还很小,都是抱着孩子备课的。”李芸生说。无论感冒发烧,就连胳膊骨折的时候她也坚持给孩子们上课;班里有“差等生”、“偏科生”,李芸生就给他们开“小灶”。晚上在宿舍里,用门当黑板写字,给孩子们补课。“不能让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掉队,缺啥咱就补啥!”李芸生所带过的班级,每次考试成绩在乡里都名列前茅。

         因为自己的经历,李芸生对女学生特别关心。在窑沟村教书时,在李芸生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陈竹苗的女同学,品学兼优,因为家庭困难,她面临着辍学的困境。李芸生通过家访了解情况后,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决定免去陈竹苗同学的学费,陈竹苗更加刻苦学习,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参加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开展大扫盲运动。为了让更多的妇女姐妹掌握文化知识,她自编乡土教材到村里的扫盲夜校上课。怕姐妹们听不懂,她还研究出“常用汉字快速识字法”、“一字开花”等教学方法,并编成顺口溜,易学易记。妇女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社会地位。

         读书家风熏陶出教育世家

         “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也是李芸生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在知识分子被打翻在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期,她也始终没有放弃孩子学习的要求。李芸生有5个孩子,在学习上,她对孩子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李芸生的小女儿宫耀伟在谈到母亲对他们的教育时说:“她太厉害了!对我们批评得多,我们都怕她。”李芸生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很争气,学习都很不错,受家里影响,三个孩子都曾当过老师。说实话,现在我日子过得不错,就是因为我读书上学了,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李芸生始终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有了知识才能有所作为。”

         2003年母亲节,儿女们共同写给李芸生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到:三十多年的清贫教师生涯,您未能带给我们什么物质财富,但您却赋予了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知识。

         20世纪80年代初,偃师县评选“教育世家”。李芸生的婆家祖父宫玉柱是清末举人做过教师,父亲宫熙甫、丈夫宫尚志都做过教师;大儿子耀曾先在三高任教,后来调往偃师高中工作;二儿子耀民先后到西庞村小学、中学、寇店乡中任教,曾任乡中副校长;三儿子跃斌曾在先后在偃师一高、偃师高中、市直中学任教。李芸生建国前就参加教育工作,并连年获偃师县、洛阳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加上婆婆家四代都是搞教育的,教育局为李芸生家颁发了“教师世家”的光荣匾,以表彰祖孙四代对偃师教育的突出贡献。

         2014年4月,一个春天的上午,记者走进李芸生老人家中。精神奕奕的李芸生老人谈起这个书香氤氲的家庭的家风时,满怀希望地说,“从小我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知识,我本身也是这样做的。我希望后辈的子子孙孙好读书、爱学习,把读书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偃师网(2014-04-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