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王国发,从5岁开始就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他用一把简单的刻刀,给一块块生硬的石头、泥块注入了生命和灵气,雕出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在40多年的雕刻生涯中,王国发逐渐历练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雕塑师。7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他的家中,拜访了这位刀尖上的舞者。
兴趣浓厚 执著雕塑创作
我热衷雕刻完全出自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受家庭影响。5岁开始,我经常跟随父亲去相国寺看戏,当时在相国寺附近的一家商店里发现一个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一个“二猴抱桃”的玉雕。这个玉雕开启了我的雕刻生涯。刚开始,我只能简单地雕刻一把刀、一把剑。后来,我试着将看到的“二猴抱桃”玉雕画下来,并用胶泥块刻印下来练习雕塑,日日如此,时间长了,也能雕出个大概。但用泥雕很容易损坏,记得当时我用了好几个晚上雕成的猴子,不久尾巴就断了,看着辛辛苦苦雕刻的作品损坏了,心里很难受。
上小学时,哥哥的朋友送给我一块化石,他告诉我用化石雕刻,雕刻出的东西不容易坏。于是,当我听说火车站货场里有这种化石的时候,便逃课跑到那里捡化石。再后来,我得知寿山石用来雕刻很不错,就省下看电影的钱去买这种石头。当时看一场电影5分钱,一块石头两毛钱,买一块寿山石需要攒好几天钱。附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喜欢雕刻,对我雕刻的小玩意儿很感兴趣,我刚刚刻好一件,便被小伙伴们抢走了。
虽然我很喜欢雕刻,但是父亲一直反对,说我不务正业。当时,为了不被父亲发现,我就每天晚上偷偷点着煤油灯刻。
师从名师 练就精湛手艺
小时候,虽然父亲不支持我搞雕刻,但是母亲很支持。她看我确实喜欢,就攒钱为我买了一盒木刻雕刀,这盒刀花了8元钱,那时候一袋面粉才10元钱,当时我兴奋极了。这么多年,我一直舍不得用,一直保存到现在。我对这盒刻刀非常珍视,这也是对母亲的怀念。母亲的鼓励与支持,给了我强大的动力。
19岁时,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有幸师从著名画家、雕刻家郭述文老师。郭老师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不仅教我绘画、雕塑技能,还教我怎样做人,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应该感谢郭老师的教诲。跟随郭老师学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雕刻技巧,对我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我从小喜欢动手,一直没有放弃画画,美术功底帮了我很大的忙。那时候我先跟着郭老师学习画画,掌握画画技巧,等到再次拿起木块、泥块时,艺术思路拓宽了,脑子也变得更加灵活了,造型方面有了独到之处。学习雕塑不仅要有悟性,还要善于钻研,因为我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就是一把刀,所以雕刻之前要先设计好所做造型的神态、动作,这凭借的是手感。跟随郭老师经过几年的艰苦摸索和学习,我逐渐掌握了雕塑技艺,并形成了自己造型新颖、风格清秀、做工细腻的艺术风格。
精雕细刻 作品令人称赞
我跟随郭述文老师一起参加过相国寺五百罗汉雕像、少林寺达摩归西图浮雕等大型雕刻。我的作品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偃师市玄奘寺中4米高大型玻璃钢三世佛坐像、商丘微子祠2.86米大型玻璃钢微子像、河南省博物院和开封市山陕甘会馆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等。
除了到全国各地的寺院、风景区雕刻之外,我还喜欢雕刻一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如泥雕《琵琶侍女》、《跳舞的小孩》、《闲谈的老人》、《笑和尚》等。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我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我的思想状态,如同写日记一样,记录着我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点点滴滴,包括生活状态、所关注的事物、思想追求等。
木雕《宋船》是经过20多天才雕刻成的,完全是按照《清明上河图》里面的宋船雕刻的。在雕刻每一幅作品之前,我都是先画出样稿,再进行细致的雕磨。40多年的雕刻生涯让我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开心,我只想多留一些作品。
如今,我已经有20多名学生,我告诉他们,未来他们的成就一定比我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我要将自己的手艺传给更多的人,让雕刻艺术之花,在我的学生手中开得更美、更艳。本报记者 王兰兰 实习生 朱美琳 文/图【原标题: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