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电影放映结束,骑车回家的途中。”他美滋滋地品味着自己的放映生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农民外出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电影市场逐渐萎缩,很多基层电影放映员纷纷改行。刘兰生回忆说,一个月280块钱工资,咋养家?公司的很多电影放映员都离开了,或到外地打工,或做生意。
“说实话,我在朋友劝说下也有过动摇。”刘兰生说,但是想起银幕前那些群众的笑容,他又不忍心,最终还是对电影的挚爱支撑着他继续踏实地行走在他所钟爱的电影放映路上。20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开封县每一个村庄,全县922个自然村庄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同事都称他是当地的一张“活地图”。
《放映路上》背后的故事
2011年5月,描写全国农村基层电影放映员优秀代表、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建华感人事迹的电影《放映路上》即将在开封开拍。当导演要找人帮助拍摄选景时,郭建华不假思索地推荐了刘兰生。
可当导演提出选景条件,对这个县再熟悉不过的刘兰生也犯了难:“选的村子得具备五个条件,村里不能有电线杆、不能有水泥路和柏油路、必须有成片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群众用的得是煤油灯、要确保摄制组的30辆车尤其是灯光车和发电车能进入拍摄现场。现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到处是楼,上哪里找这样的地方?”
刘兰生带着摄制组跑了开封县30多个地方,都没中意的,昔日的乡村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活地图”就是活地图,这难不倒刘兰生,就在摄制组一筹莫展之际,黄河滩区因搬迁留下来的旧村庄突然浮现在刘兰生的脑海里。这些旧村庄和郭建华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十分相似,与导演的要求也十分吻合。考察完这些村庄,导演激动地拍着刘兰生的肩膀一个劲喊:“我的‘活地图’啊。”欣喜之余,摄制组的人对刘兰生扎根基层电影放映近20年的辛苦有了深刻认识,对郭建华的事迹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收藏始终伴着他的电影放映生涯
“看着别人把胶片扔掉,我就觉得可惜。”在刘兰生的眼里,即便是别人丢弃的东西,只要和电影有关都是宝贝。从他和银幕结为朋友的那一刻起,除了放电影,收集与电影有关的一切,成了他20年光影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兰生说,他并没有刻意去收藏,只是把这些自己眼里的“不舍得”用心收集了起来。他的收藏甚至包括被人丢弃的小小的电影票。在展厅南侧的展台上,摆放着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电影票。
“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回忆是幸福的;对年轻人来说,记忆就是财富。”2011年春节前夕,41岁的刘兰生抱着这样一个美丽而浪漫的想法把近20年来和电影有关的收藏拿了出来,在中国翰园创办了电影艺术展览馆,这也是河南省第一家电影艺术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