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其产地为开封城、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有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逐渐衰落。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重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曾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朱仙镇而得名。《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岁节,市井皆印卖灶马、门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朱仙镇年画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武门神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美术工作者和年画艺人创作出了歌颂和平、胜利的新年画。20世纪 60年代初,开封组织起一批老艺人,开始了搜集古版年画和创作刻印新年画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文学艺术遭到摧残,很多木版年画及老版被付之一炬。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封市和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并恢复了数家门神老字号。2004年9月,“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正式挂牌。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概括简练,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的鲜明特色,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
时至今日,各种版本、不同包装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精品不断问世。据统计,开封及朱仙镇年画艺人创作的老版年画大约有500多种。迄今幸存的历史老版约有100多种。2002年10月,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 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年6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河南省开封市的郭泰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