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焦作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千百里寻你而来

2015/1/19 15:44:38 点击数:209 【字体:

 

    □□葛水平

    秋天,我在河南焦作博爱县青天河的水面上坐船,水中晶莹的水滴由一只鸭子的蹼滑出来,阳光乍出,水珠子碧得晃眼。秋已进入深处,不经冻的人们把脖子缩进衣领,这让我想起许多蒙昧时期的往事,而那些大自然所赋予的细节还是那么生动而清澈,如四下环围的青天河。这条河的河水由我的老家山西而来,它叫丹河,出太行入青天河至嘉应观附近汇入沁河。沁河也从我的老家山西来,它让两省子民怀抱抚慰。

    小时候在沁河边看槐树开花,米粒大的花朵,一片片葱茏的黄色,浓郁的甜味儿,走在大地上的我无忧无虑,夕阳把我的影子拖入河面上,在涟漪之上无牵无挂地游荡着。

    河水带来了岸上的村庄。我想起了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中的主题歌:“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阴、晴、雨、雪都是它的赐予。”那些浮泛着我童年幸福的记忆,由着一条伸向远方的河带走了。

    有人说往事如烟。如烟的往事里,对于河流我一生都耿耿于怀。河流一定蕴涵着时间的力量,河流的力量在我们沿着堤坝前行中依然能感觉到。我想起了几年前我走沁河,在武陟,看到隔不远处就有一个丁字形的堤坝,沁河流下来时它起着缓冲作用。在民间有着“小黄河”之称的那么宽的一条大水,当我因向往而贴近它时,我只看到了在虚弱光线下的彼岸。一条大水如此斑驳,我多么想看到一段动态的视频,清澈的、旷野而深邃的!

    对于河流,人们寄寓了美好心愿,守着河流的村庄,依然有人会想起昏黄的马灯,面对天河煞白的星象,河流的蛙鸣扑面而来,如同八音会骤然响起,汪洋泛滥不可收拾。夜幕下的村庄,人们像河流中的小鱼,川流不息。水的味道如同扑鼻而来的牲畜体味一样,和谐地包围了人们的感官。回到现实,那种冰凉的感觉再一次如期而至。

    若干年前,南下当兵返乡的老者曾经给我说起过沁河入黄时的壮观景象。两水交合,合并处数百米远泾渭分明,水流湍急。艄公在黄河口岸上摆渡,一船人中如没有山西人上船,他绝不开船。民间传闻,如若没有山西来的人在船上,船到河心常常翻船。沁河如此看中来自它故乡的子民,在河南人眼里沁河是懂得报恩的一条河。

    碑上记载:据调查,沁河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洪水,第一次是明成化年间,阳城九女台处重灾,洪水速度达到1.4万立方米每秒;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洪水速度达到5000立方米每秒,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洪水速度达到6900立方米每秒。沁河发洪水能叫多么?只能说它太温顺了。据历史记载,从三国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到1947年,1700多年间,沁河决溢290余次。1947年最大的一次决口,洪水返向东北经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等县境,夺卫河入北运河,泛区达400余平方公里,受灾村庄120余处,灾民达20余万。发大洪时,黄河将向沁河倒灌至老龙湾。黄沁并涨,会形成沁河洪水下泄不畅,水位暴涨,若由此失事,放到今天将冲断京广、京九铁路。别忘了我的叙述是在黄沁并涨的同时。

    就是这样一条河,让我沿着荒远的回忆之路,一直有走不完的心结。

    2013年,我在武陟河堤上和一位晒秋的农民一起看沁河流过,我不知道该怎样赞美这条河,我不知道我们人类还是否具备赞美河流的能力,这条河流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献给了两岸的生灵,我不能想象没有历史的照耀我会是什么样子,我成长的每一步,沁河水的养育都在我身体内发酵。晒秋的人说:“一条好水。”我无法描述一位农夫对一条水的好感,我看到两边的杨树高大俊美,一种无法言表的喜悦此时就挂在他的脸上,土布满了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节,脚下是他丰收的秋天,谷穗、玉米、高粱。他乐着,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水是农民的宗教,水是他们灵魂和生命停留的地方。你可以选择一块好风水,但你寻不到一河好水。青天河的水流入沁河时,那是天堂的回声,有一条河流相伴身边,与人类共享昔年,会有多么美好!

    山高水长流。回到现实,我看到丹河的水流入青天河时,我想起了当年在北魏王朝做官的郦道元,他是一个愿意把河水写进《水经注》的人。他到底走了多少条河?我从《水经注》读出沁河给他带来的快乐。在河水从敞开的山口明晃晃照亮了他心间的刹那,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的人世间,水是装得下山川梦境的床,河流两岸,曾经欢歌笑语的人们,在他们各自的祖先固定的地理位置上生儿育女,河岸上散发着古老的传统的时间之谜,他们的子孙因为河水的养育个个儿遗传了一种优雅的品质,这都是河的气息与颜色注入他们生命体内的大爱显现。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像青天河这样清澈的水了,这样的水叫人变得诗意、明亮,备感生命的有趣。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触摸焦作古建筑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