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领略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这样的一个句子,多数都市人只会在某个好莱坞大片的宣讲词里听到;或者,它更多地出现在某个地质博物馆展厅的序言中;再或者,它只是某个科普作家开始絮絮叨叨地描述某个遥远的、读者只能通过想象企及的异域而作的一个小引。对此,我实在抑制不住有些得意,因为我所说的这个地方,居然是每个想要亲身游历的中国人都不难到达的——河南焦作云台山。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隶属太行山系,因山岳高峻,群峰似刀峭崖台,山间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云台山山势险峻,不但风貌迥异于南方的诸多山体,更能“以山称奇,以水叫绝,以文聚友,以史颂名”。游客常在不知不觉间心生流连,只恨没有时间尽兴游览。云台山风景区售出的门票,大约也是迎合游客的这一心理,并不署明“当日有效”,而是放宽至两日。景区的设施已然运作得十分成熟,每个景点之间都有专门的旅游巴士负责接送,游山看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便格外轻快。
不得不坦白承认的是,走在入山的路上,我对云台山还是一无所知。虽然景区门票上明明白白印着“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又集中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等六个“国家级”,但我按照思维惯性,便以为这只不过是用来招揽游客的招牌而已。
导游介绍倒是很殷勤:“在远古时代,云台山所属之地是一片汪洋。地壳变动经历了奥陶纪和震旦纪后,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山区急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了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风化的影响,便造就了今日的云台山。云台山的地貌景观,就是地壳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地质遗迹。”
5月游云台山,正是春来好时节。山路修得很平整,以朴实的原木为栏,沿途多见单面山体,突兀却并不陡峻。那些红岩绝壁撞入眼帘,令人心底猛地一震:青山绿水以前见得多了,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红岩”么?导游说,此处名叫温盘峪,又名红石峡,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青草翠,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只为这一点独特的地貌,就足以让游客抖擞起精神来。
愈往深处走,愈是渐入佳境。我们都没想到,中原地带也能有媲美于江南的水景。小小一个温盘峪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以致风景园林专家也盛赞其为“自然界山水精品廊”。山水景观与多数景点一样,都是得名于拟形的想象,不提也罢。只是那山壁上的青苔长得极盛,飞瀑直流而下,犹似青烟笼罩,看得人直发呆,竟是入境了。每遇潭水碧波清澈,山水浑然,心腑之间便再无半分杂念。
由“红石峡”山顶转出,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子房湖在骄阳下宛若一面巨镜泛出金光,两岸对峙的青山则犹如天然的翡翠镜台。导游告诉大家,云台山“以史颂名”。这里有汉献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隐居在此;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也曾在这里采药炼丹。至于子房湖,则是这诸多故事中的一例。据传,汉代大将张良曾在沟谷西侧的山峰上日夜操练兵马,帮助刘邦成就大业后隐退至此。因为张良字子房,这个美丽的湖泊便被后人称为“子房湖”,他的“点将台”和“品箫处”等遗迹,至今亦得以留存。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望去,湖的北端还隐隐有座山峰酷似大佛,不但佛面栩栩如生,还有双耳垂肩、双手交合,连盘坐的双腿座下也是莲花状的山丘。我们到达子房湖时值正午,据说在每天早晨与黄昏的霞光映照之下,这尊大佛通体生辉,佛光直慑人心……
午后,我们一行前往潭瀑峡。潭瀑峡,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奇石景观,故得此名。作为子房湖的一个源头,潭瀑峡是一个长约两千米的堑沟,沟槽内潆洄着小龙溪。小龙溪的溪床,由一层层高低不一、色彩有别、宽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台阶组成。溪水沿途或碧波荡漾,或倾泻跌落成瀑布,瀑下积水即为彩潭。堑沟东西两面多为峭壁秀峰,水路回转曲折,因而又名“小寨沟”。我们一路逆流而上,路经渡仙潭、情人瀑、翡翠潭、清漪池,最动人心的倒是一幕水帘。那天然洞穴洞顶有水草石檐,石檐上挂着一排七八米高的珠帘。水珠条条线线从洞顶垂下,晶莹剔透,仿佛少女泪眼低垂时那浓密睫毛,怎能不叫人心生爱怜。
时至傍晚,归程益近。我们却还想去猕猴谷看成群的太行猕猴,还想去泉瀑峡看云台天瀑,还想到青龙峡感受原始森林,还想上茱萸峰寻找王维遗迹,念一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无奈,这都已经没有时间了。许是看穿了游客的心思,导游特意带我们去看摄影,以此领略云台山四季之美:春来冰消雪融,山花烂漫;夏至山林葱郁,飞瀑流泉;秋季层林尽染,红叶似火,可遍插茱萸遥寄情怀;冬日银装素裹,能领略壮美苍茫的北国风光。